高度: 31 公分(不連蓋), 腹寬: 23.5公分, 圈足長: 14.5公分. 以前 每到除夕夜, 晚飯的餐桌上, 一定會擺上一條紅燒吳郭魚(現在好像叫台灣鯛).  媽媽把一整條肥美的吳郭魚放在爆香了的油鍋裏, 稍微煎香; 擱上醬油和砂糖悶煮一陣子, 於是我們就有了一道噴香可口的佳餚也有了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為什麼要用吳郭魚? 當然是因為牠物美價廉啦!  少時家境清寒, 父親只是個小小的士官長, 靠微薄的一份公家薪水要養大四個孩子, 的確有點難度.  於是在省吃儉用的大原則下, 空心菜和地瓜葉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 這魚還算是加菜哩!   還記得少時居住的眷村前面有一大片常年有水的筊白筍田, 都說那田裏就有吳郭魚.  我只見過村裏的媽媽下稻田撿田螺, 倒沒見人到筊白筍田裏去捉魚.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 44公分,  口徑:11公分,  單面腹寬: 20.2 公分. 兔紋在青銅器中很少見.  這對方壺的蓋子上有四個立鈕, 從簡化了的外形上看來, 應該是有著長耳朵的兔子沒錯.  方壺有著正方形的口, 斂頸, 溜肩,   腹部朝四個面鼓出, 底部收束, 有方形圈足.  銘文出現在圈足上.  頸部飾三角紋, 其餘則大面積的飾有幾何形紋, 紋飾複雜精細.  肩部位置有兩只鋪首啣環, 鋪首明顯脫胎自商周的獸面紋; 但是線條簡化許多, 形象也沒有那麼裝嚴威猛.   書上說, 戰國時的鋪首形狀較方正, 到了漢代, 形狀偏長方形.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高: 43.5 公分, 口徑: 8.5公分, 腹圍: 73.5公分, 圈足直徑: 17公分. 顧名思義, 這對壺活脫脫就像是一顆立著的滷蛋, 上端窄下圓闊.  它圓口甚小, 肩上飾兩獸耳, 低圈足, 腹底有兩個小小的繫. 頸及圈足上各錯有一圈銘文.  器身被雙層的橫條紋分成了四個紋飾帶, 飾有兩款不同設計的幾何紋.  由於通體氧化層較厚, 紋飾顯得有一點模糊.  比較有可看性的是它的壺蓋.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高(連蓋): 48 cm, 口徑 :14 cm, 肩圍: 69.5cm.  這對壺體量也是不小.  光是蓋子的高度就有13.5公分.  壺蓋有著一個八角柱體的捉手, 捉手的頂面則是一個以正方形為中心, 向四面延展出蔓草般紋樣的裝飾.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幾何紋飾了, 古典華美卻又帶著一絲現代的氣息.  我幫它照了一個特寫, 相信看過之後, 大家一定也同意我的看法.  此壺圓體, 盤口, 廣頸, 豐肩, 腹部向下收束, 至腹底又向外撇, 形成一個三層的高圈足.  全器外表線條起伏, 豐滿又不失玲瓏.  像不像一位頭梳高髻, 三圍凹凸有致, 足登高跟鞋的健美女郎?  因此, 它雖然器形高大, 卻不會給人臃腫肥壯的感覺, 這應該歸功於匠人高明的設計, 給了它有曲線的高蓋子和高圈足.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當成本高昂(光是採礦冶煉, 就是好大的成本)且笨重的青銅酒器, 食器, 隨奴隸社會的終結而逐漸退出舞台, 而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精細瓷器還沒正式粉墨登場; 從春秋戰國開始, 到整個漢代, 漆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品.  我们看到不少食器, 酒器, 傢俱, 甚至樂器, 兵器, 喪葬用具都是漆器.  尤其是西漢, 這是古代漆器的黃金時期.  唐宋元明清也有很多不同工序的漆藝制品(像是雕漆, 填漆, 堆漆等),  但是我一件也沒有, 所以也就沒有去研究它.  手中有的, 清一色是這種外黑內朱, 金紅紋飾的漢代風格漆器.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說到, 佛教在黨項人正式建國前,  就已在民間傳播.  歷代的君主皆是虔誠的佛教徒.  境內四處可見修建佛寺,  並將佛教定為國教.  全國僧人眾多, 塔寺林立, 譯經, 施經等佛事活動空前興盛.  上自君主百官, 下至平民百姓, 無不虔誠禮佛. 因此, 黑水古城中被掠的大量文物珍寶中, 西夏文佛經就佔了很大一部份.   在西夏文被創制後不久, 將漢文佛經翻譯成西夏文的工作也跟著展開了.  前後用了53年的時間, 就譯成了3,579卷的佛經, 平均一年要譯出70卷佛經.  相比舉世聞名的漢文"大藏經", 先後經歷多個朝代, 花費近千年的時間, 共譯出6,000多卷, 西夏人翻譯佛經的速度簡直就是驚人.  這或許跟西夏舉國對佛教的虔誠禮敬有著很大的關係.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所有的收藏中,  若以稀少性而言,  這織品應該是最珍貴的, 這一點, 我覺得無庸置疑.  這可是被稱做"天書"的西夏文.  在中國, 20世紀以前, 都還不見有成卷成冊的完整西夏文獻出現呢!  一直要到20世紀初, 俄國人進入黑水古城, 神秘而少人知的西夏文明才被從漫漫黃沙中給挖掘了出來.  更何況, 織物上的西夏文, 不是活版印刷, 而是用墨水手寫的楷書喔! 而且字數很多, 每個字都清晰可辨; 加上織品質地優良 (該是高級的絲織品), 保存狀況良好(全賴西北地區乾燥的天然環境所賜), 織品上只看見兩個小破洞; 紡織品經過這麼久, 還能保存的這麼完好, 真的是謝天謝地啊!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皮囊壺在唐代河北邢窯就有燒造. 但通常我們一看到皮囊壺(也就是雞冠壺 ), 最立即的反應, 就是它該是遼代的; 因為可以考證到的皮囊壺, 大多來自遼代.   加之在馬未都先生所著的"瓷之色"中在"黑釉"這一章節, 介紹了一只出土於遼代耶律羽之墓的黑釉皮囊壺; 這黑釉壺的外形和這只白釉壺非常相似, 所以, 我也就理所當然的將之歸類為遼代風格了.  我仔細的看了一下書上的那只黑釉壺, 它只有一個短頸的壺口, 壺口是敞開的, 不見有蓋.  而這只白釉壺, 在相同的位置則被塑造成一個有蓋的壺口, 此蓋徒有其形, 其實是與壺口一體燒成, 不能開啟. 而在壺的另一頭, 則有另一個開口, 開口上有不明材質的塞子, 塞子形似倒置的小酒杯, 表面分佈有一種類似鐵銹一樣的物質, 這物質同時也分佈在突出的壺口口沿上.  這塞子被封的十分嚴實, 所以, 那原本被儲存在壺內的液體(應該是酒吧?)並沒有被完全揮發; 整個壺搖起來還在嘩啦嘩啦響, 我估計, 至少還有三分之一的酒水還封存在裏面.  是不是很酷?  這也是當初我想要買下它的原因之一, 因為, 這實在是太好玩了 ! 真是十分好奇, 這壺裏存的, 到底是哪一款佳釀?  就在動筆寫這篇筆記的第二天晚上, 就見到"國寶檔案"這個我最喜歡的節目裏, 戴先生介紹了存在青銅酒壺內, 酒齡超過兩千年的漢代美酒.  因為重金屬析出的緣故, 那酒的酒色已呈藍色.  考古人員在壺底仔細的鑽孔, 取出少量的酒水去做化驗,  證實了這酒水還有極小的酒精濃度存在.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 我們居然還可以看到漢代美酒, 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那件曾被我送去請人掌眼的殷商獸首神人. 是不是好奇特?  或許, 外星生物真的曾在遙遠的古代, 造訪過我们的祖先喔!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關於紅山文化, 我在另一篇-紅山文化風格東北玉C形龍, 已做過簡單的介紹; 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這件神人, 是我所收藏的第一件紅山玉.  當時初涉收藏, 對於玉質, 沁色, 形制等較專門的名詞都還不太清楚, 更不懂,  這種神人玉雕是哪個時期, 哪種文化的? 加上價格不低, 與我相熟 居中介紹的店主, 乾脆告訴我, 先別買吧, 等我搞清楚了再說.  雖然心中猶猶豫豫, 可卻捨不得放下手中的神人玉件.   腦袋裏, 那個細小的聲音又出現了: 買吧! 買吧! 他那麼特殊, 又那麼美! 妳看他全身的線條, 每一寸都是柔和圓滑的恰到好處; 尤其那一對併起的腳尖, 多像是姿態優美的芭蕾舞者啊!  那像外星人一般的面龐, 一點都不像是中國人, 帶著濃得化不開的神秘感. 他頭上的雙角, 甚至是背脊拱起的弧度, 多麼流暢啊!  更別提他瑩潤的質地(雖只是東北的岫岩玉, 但是腊質般的油潤一樣討喜 )和那多彩多姿, 美得讓人驚嘆的沁色了! 買了吧! 買了吧!......   我在自我陶醉的催眠狀況下, 終於下定決心帶他回家.  雖然心中忍不住犯嘀咕, 他長得可真特殊, 還有, 他那沁色, 該不是染的吧? 怎就沒見過這樣的顏色呢? (下刪兩百字重覆又重覆的自言自語).   你看, 這就是上了年紀的人的毛病, 老在那裏碎碎唸, 我可憐的, 受到局限的意識啊! 重覆播放的負面記憶啊!  清理, 清理, 清理(您要讀了"零極限" 才知道我在說什麼).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