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成本高昂(光是採礦冶煉, 就是好大的成本)且笨重的青銅酒器, 食器, 隨奴隸社會的終結而逐漸退出舞台, 而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精細瓷器還沒正式粉墨登場; 從春秋戰國開始, 到整個漢代, 漆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品.  我们看到不少食器, 酒器, 傢俱, 甚至樂器, 兵器, 喪葬用具都是漆器.  尤其是西漢, 這是古代漆器的黃金時期.  唐宋元明清也有很多不同工序的漆藝制品(像是雕漆, 填漆, 堆漆等),  但是我一件也沒有, 所以也就沒有去研究它.  手中有的, 清一色是這種外黑內朱, 金紅紋飾的漢代風格漆器.

 

這件七子漆奩, 是我最喜歡的漆器收藏.  漆奩是古代婦女放置梳妝用品, 像是梳子, 篦子(齒很密的梳),脂粉等的梳妝箱.   這件漆奩是個天地蓋形式的大圓盒, 裏頭還放置了七個大小形狀各異的小盒, 有長方形, 圓形, 正方形, 橢圓形和馬蹄形.   大圓盒, 盒蓋中間微微凸起, 正中央用薄薄的銀片鑲嵌著一枚柿蒂紋, 柿蒂的四周, 用紅色的漆灰堆出微突的輪廓, 給人一種高貴華麗的感覺.  盒蓋上可見有兩圈稍稍凸起的幾何紋紋飾帶, 這種凸起的效果, 應該是工匠在旋制木片時, 一體成型的吧?  盒蓋其餘的位置, 則繪滿了金紅兩色, 在漢代極其流行的雲氣紋. 紋飾飄逸輕盈, 筆觸流暢.  事實上, 這件漆奩的雲氣紋, 不僅畫功流暢, 顏色也漂亮; 喜氣卻典雅的紅(不是大紅)和沉穩不刺眼的金.   那紅色, 應該是來自礦物顏料的硃砂; 而金色, 有的書上說那是來自黃銅研磨而成的銅粉, 這我就不確定了.  我知道, 黃金加上水銀(汞)可以做成金泥用來在器物表面鎏金.  但是鎏金要經過一道高溫烘烤的程序, 用意在使水銀揮發, 而留下金層.  這種烘烤顯然不適用在木胎或蔴布胎的漆器上. 那麼, 黃銅粉該加入怎樣的調和劑, 使固體的黃銅粉變成可以拿來畫畫的顏料?  硃砂也是礦物, 難道加的是同一種調和劑? 有空來研究一下(看起來, 調合劑好像有: 水, 膠, 漆, 油等 ).  天蓋的四周直壁的部份, 則是面積更大的雲氣紋. 這面積越大, 紋飾筆畫越長, 就越考畫工的功力.

 

運用現代的高科技技術, 可以做好多事情; 例如: 轉印.   我们可以把想得到看得到的任何圖像, 分毫不差的利用轉印紙轉印到布料上, 瓷器上, 塑料上, 玻璃上, 金屬上....等等.  而歷史悠久的珂羅版印刷, 還能複制古代書畫到宣紙上.   現代科技, 好像無所不能.  聰明的老公問過我, 這些被我捧到天上去的所謂精美絕倫, 靈動飄逸的手繪圖案, 有沒有可能是機器轉印上去的啊?  於是, 頭腦一向不太靈光的老婆, 很認真的拿著放大鏡, 觀察著漆器的表面.  一來, 找找看有沒有轉印圖案用的薄膜痕跡, 二來, 看看有沒有採用網版印刷的證據.  雖然, 我其實一點也不清楚,  在像漆器這種上有多層生漆而且又不是全然平整的表面, 有沒有可能採用轉印或網版印刷?  我得找出證據證明, 這些都是手繪的筆觸, 而非印刷.

 

那些流利的彎曲弧度的線條, 是時斷時續的; 因為手腕的力量時強時弱, 時而貼近器表時而稍微遠離, 無法像機器一樣, 一經設定, 就一直維持住一定的力道和高度, 不會改變.  線條也是時粗時細, 還看得到下筆或收筆時, 筆尖造成的頓點與收尖.  還有一個方法, 觀察那稍稍高於器表的顏料堆積; 如果這一筆蘸的顏料多, 或下筆有點兒遲疑, 那顏料就堆得厚一些; 反之, 顏料少, 筆畫運筆快些, 那線條就淡些, 細些, 甚至出現中斷.  我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知道是不是畫匠執筆的手有些發抖(還是畫匠故意), 那原本該是平滑的線條, 卻變成了一條看似由許多粒突起的小水珠連成的珠串.  除非近看, 否則還真看不出這特殊的珠鍊狀的線條.  我不覺得這是一種敗筆, 反而給單調的平滑線條帶來了一些變化的趣味.  所以, 我覺得這些是手繪的紋飾, 不是印刷.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那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盒子. 不知道為什麼, 我很喜愛各式各樣的容器, 盒子, 杯子, 罐子, 壺...等等  看看自己的藏品, 大部份也是容器.  我甚至在儲藏室裏,  放了幾十件搞不清真假的錯金銀青銅器(老公說的破銅爛鐵), 那些都是豆啊, 敦啊, 壺啊, 樽啊, 鼎啊, 清一色的容器.  家中還有一堆我從來都捨不得用的英國Wedgewood的茶杯, 馬克杯, 骨瓷碗.... 天啊!  所以, 看到這造型如此華貴典雅的漆器小盒, 想不買它们都很難.  這些小盒一樣是天地蓋的構造, 蓋頂也都裝飾著一枚銀制的柿蒂紋.  這些柿蒂紋,為了配合蓋子不同的形狀, 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變形, 但是還是一樣的精緻美麗.  這些盒子雖小, 但是工匠卻不因小就簡, 這些盒蓋(除了圓盒 )都不是單調的平面, 而是做成周邊傾斜而下的高台狀.  這樣的形狀, 制作難度較高, 還得費心在傾斜的坡面來做畫裝飾.  小盒子內面有的是紅色, 有的是咖啡色, 蓋子外層樣繪滿金紅兩色的雲氣紋和幾何紋.  注意看, 雲氣紋的線條上,  還畫有小小的連續圓點 (不是因為手抖喔), 特別提出這個, 是因為我發現這樣的雲氣紋也出現在我收藏的錯金銀青銅器上. 

  

看得出來, 這漆奁不是普通平民家中的用品.  老百姓的用器肯定樸實無華的多. 這應該是富貴人家家裏頭用的高檔品.  所以從裏到外, 貫徹著一貫的矜貴奢華.  這些小盒或許是用薄木片卷制而成, 或許是輕盈的夾紵胎.  盒壁很薄也很脆, 我想, 用單手用力一捏, 它们都會給捏碎的.   盒子的表面, 有少少的裂紋, 還有鼓起的小氣泡, 和一些磕碰掉漆.  我常常把這些小盒子拿出來欣賞, 打開又蓋上, 蓋上又打開, 樂此不疲.  也常想像, 當初擁有它的主人, 在這些小漆盒裏, 放了哪些心愛的用品.  七個小盒保存得尚算完整, 只除了最大的那件長方盒, 下蓋的盒側, 給折斷了一塊, 看痕跡, 應該是後來才弄斷的.  唉呀! 好心疼!  這都是盒壁太薄的緣故啦!  每次, 我把這七子奁盒從大錦盒中拿出來時, 都會先聞到一股淡淡的油脂類的香氣, 似有若無, 但是接觸空氣久了, 就聞不到了. 說給老公聽, 他一定又說, 我在做白日夢了啦!

 CAM00139

柿蒂紋中心位置.  可以看到堆高起來的漆, 這是柿蒂紋的輪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