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高度: 16 公分, 龍身長約: 13公分, 龍身直徑約: 2公分   紅山文化距今約6000年至5000年之間, 是中國北方地區文化, 分佈在遼寧,內蒙古東南及河北省北部的廣大地區.  紅山文化所用的玉材, 主要是遼寧本地所產的寬甸玉或岫岩玉, 有人稱之為東北玉.  東北玉, 玉色多為青黃色, 並有著油脂般的光澤.   常見的紅山古玉形制有: 號稱華夏第一龍的c形龍, 豬龍, 鷹等具象的動物造型; 還有太陽神等神人造型, 其它還有 Y形器, 三孔器, 勾雲形珮, 三聯璧等造型抽象的玉器.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彝, 盛酒器.  尊彝是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 指的是一組祭祀用之祭器, 而不是指某種禮器之專名. 諸凡酒器食器, 也泛稱為尊彝.  由於後世所出的方彝, 在其本身所鑄之銘文中, 未發現器名, 因此沿用宋人所定之名稱"方彝"來稱呼此器.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前的這件, 應該是方缶.  缶也分尊缶和浴缶(盥缶), 這件體積小, 該是盛酒用的尊缶.  它有著方口, 口有沿, 折肩, 腹壁往下收斂, 平底無蓋,  各面的中央及四角有扉棱.  在它的折肩上, 有著一個我所見過最可愛又親切的獸面(我給了它一張特寫).   一般常見的獸面紋, 紋樣制式, 傳達著或神秘威嚴或猙獰恐怖的信息.  這個小小的方形獸面, 看起來卻是令人精神愉快而又心情放鬆的, 你還會忍不住叫它一聲: 小可愛!  小小的帶著圓角的方形臉蛋,  頭上的角也是以柔和的角度向內卷, 像是略方的牛角麵包; 欖形的眼框, 彈珠般的眼, 微微翹起的俏皮的鼻頭, 一張朝兩旁咧開像在微笑的嘴, 看來是不是超級親民 ?  可愛的獸面兩旁各飾一尖嘴,圓眼,長冠,尾部分叉的小鳥紋.  方缶的腹部, 是以扉棱為鼻樑的大獸面紋, 獸面的卷角之上, 則是有著彎角與粗壯鳥爪的長身鳳鳥紋.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樽身高度: 10.7 公分 (連蓋:13.5 公分),  樽口直徑: 9.3 公分.  這件水晶樽, 是所有水晶藏品中, 最喜愛的一件.  水晶的質地較玉更為脆硬, 緊緻, 沒有什麼韌性.  因此雕琢非常困難(尤其在沒有電動工具可用的古時候, 更是如此), 常常會在紋樣, 輪廓的線條邊緣處, 發現小小的磕崩.  也由於外來的雜質很難進入水晶緻密的質地, 所以無法以有無沁色來斷定新老, 只能以作品的形制與紋飾來判斷它所屬的時空.  從圖錄上看到的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件水晶容器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只水晶杯, 上寬下窄直壁的高身杯, 線條簡潔, 跟現代的玻璃水杯沒什麼差別.  那樣明快的極簡風格, 很難想像出現在近3000年前的古代中國.   這只水晶樽, 体積與重量均可觀(以水晶制品而言), 材質是常見的白水晶(順帶提一下, 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附近的東海縣, 一直都是中國優質天然水晶的最大生產區域, 種類有白水晶, 紫水晶, 茶晶, 黃水晶等, 現在也是中國最大的水晶批發集散地, 所以, 中國本身就有產水晶喔!), 水晶裏夾雜著棉絮般的紋路, 也有的地方呈現著明顯的裂紋, 裂紋甚至開裂到了器表, 用手都可以摸得到.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近二十年前到香港後不久,  水晶開始在香港流行.  一家挺有名氣的水晶連鎖店,  是我有空就會前去閒逛的地方.  店老板學歷高, 還出了一系列的水晶專書,  我就是看了他寫的書, 才對水晶發生的興趣.  店裏頭的水晶, 質量都有一定的水準;  加上店家獨特的設計, 就有了許許多多令人愛不釋手的各色首飾. 那些吊墜, 戒指, 手鍊, 樣樣都吸引著人们的視線, 只不過價格也是高貴得很, 一點也不親民.  後來, 在各個商場, 也陸陸續續有了其它的水晶小店,  或許因為香港本身的珠寶首飾設計與制作, 本就有著優良的基礎, 因此這些小店的東西, 也都有著各自的特色,  琳瑯滿目, 令人目不暇給.   在我原本的古板印象中, 水晶只有圓珠形的手鍊, 或者是大形的晶洞, 晶柱, 水晶球, 這幾項最常見最基本的品種.  而在香港, 水晶的各色首飾, 才是主流.   後來發現, 台灣也有了水晶專門店, 規模也大, 出售的晶洞, 大得令人印象深刻;  還有各式天然礦石及各種配合家居使用的風水制品, 雖然也有首飾, 但說到首飾設計的獨特與新潁, 似乎還是香港略勝一籌.  不過台灣售賣的價格, 倒是比香港廉宜.   近幾年, 香港的水晶飾品, 價格不再像剛流行時那樣的嚇人, 但是從事買賣的店家也少了許多,  或許風潮已過.  至今手邊還是留有不少的水晶飾品, 通通都是只看不戴, 想來也有點可惜呢!  都說水晶帶有純淨的振動的能量, 西洋電影也常把水晶描繪成帶有神秘能量的礦石, 或許該重新把它们從箱底翻出來啦!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角杯, 這個很具時代特徵的酒器, 是漢代玉容器中, 一個重要的品種.  其它還有玉樽, 玉卮, 玉高足杯, 玉壺, 玉羽觴等等.  角杯的形制太特殊了, 總能讓人眼前一亮.  它特別的造型, 會讓人想起源於西方, 後傳入中亞西亞的"來通" - Rhyton, 或西方常見, 源於希臘神話的"豐饒角" - Harvest Horn of Plenty.  很有點異國風情的味道. 或許在漢代那樣一個與西域地區交流頻繁的時代, 工匠们受到中西亞商人所攜進的舶來品來通杯的影響, 於是產生了靈感, 制作出了帶中國古典特色的角杯, 也說不定哩! 圖錄上最常見的角杯, 該是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那一只.  渾圓的杯口, 杯身往下越來越細, 很像現代的蛋捲冰淇淋杯一般, 這是角杯最大的外部特徵.  而在杯的尖角處, 不同的杯則有著不同主題的裝飾.  明清時代雖有角杯的仿制, 但卻和漢代角杯豪邁大氣的風格相去甚遠.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玳瑁是一種生活在溫暖水域的海龜, 體長超過半米, 壽命可達50 年以上.  牠有著美麗的心形背甲, 其上如覆瓦般排列著十三片鱗甲, 所以玳瑁又叫"十三鱗".  記得小時候在台灣海邊景點的特產店裏, 就看過玳瑁的標本及其制品.  在中國大陸沿海, 也有玳瑁的分佈.  但是現在玳瑁因為被列入受保護動物名單中, 所以是禁止補獵的.   現在市場上可以看到很多塑膠仿制的玳瑁制品, 可見人们對牠特殊花紋與色澤的喜愛. 這鱗甲還是一味中藥呢!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碗口直徑: 8.5公分, 高度: 3.6公分,底足直徑:4公分. 這只碗很小, 很像宋朝建窯茶盞的尺寸.  不知道當初是否也當茶具使用( 不過唐代與宋代的茶道 程序不同, 茶碗應該大些), 現今日本仍當成國寶的茶道, 據說是遣唐使帶回日本的, 那麼參考日本的茶道用具, 就可以知道, 這碗有沒有可能就是茶盞. 有空, 得好好google一下.  店裏的老板說, 也就差不多十年前, 在中國的內陸農村(像是河南, 陜西), 很容易就可以收得到唐宋時期的杯碗盞盤, 每次下鄉, 走村串巷的, 總能收回一些. 一只像這樣品相好的唐代小碗, 也就50元錢(人民幣, 約台幣240).    現在, 出五倍的價錢也收不到.  倒不是價錢高低的問題, 而是貨源愈來愈少.  畢竟, 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老東西, 賣一件, 就少一件.  他說, 連鈞窯碗, 他都曾收過.  真可惜, 到現在我也只有幾片店老板免費贈送的鈞窯碎瓷片, 完整的, 可就無緣一見.  我送了幾片碎瓷片給在屏東燒陶的朋友, 給他當標本研究研究.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座屏寬: 73 公分,  高: 22 公分, 木框厚度(不計底足): 4 公分. 其實心裏很掙扎, 猶豫不決是否該把這座屏放上來.    我想, 如果我事先在圖錄上見過這一模一樣(僅尺寸不同)的漆座屏, 我應該不會買下它.   我會認為, 這是一件現代工匠照圖錄按圖施工所制造出來的仿品.    雖然店家向我拍胸脯保證, 這絕不是新品, 我仍是疑心大起,  因為, 這些漆器太新淨了.  外觀光鮮亮麗, 漆色鮮豔如新, 沒有半點老舊的痕跡(這其實和天然大漆的耐酸鹼, 防水抗潮以及耐腐蝕的特性大大有關), 也看不到老件常見的殘缺(後經仔細審視, 發現了一處開裂, 一處修補),  完美得令人吃驚, 也難怪我心存懷疑. 至於圖錄中常提到的由於漆器常年浸於地下水中因而飽吸水份, 如果出土後脫水不當, 將造成漆器扭曲變形 這樣可怕的情形,  很明顯的, 也沒發生在它身上.  但出於對漆屏無與倫比的精美做工之喜愛, 我還是咬咬牙, 任性的把它帶回了家.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蓋方鼎一件, 有蓋圓鼎四件, 共五件."鼎", 這個原本是上古青銅時代, 王室貴族们所用以烹煮食物的器具; 後來演變為重要的禮器, 用於祭祀, 記事, 喪葬, 朝聘, 饗宴...等等的活動之中.  在商周兩代, 更將大型的鼎做為國家宗廟之重器, 視為政權的象徵.  鼎的制作相傳始於夏禹,  夏禹鑄九鼎, 象徵當時的天下九州.  我们常說"一言九鼎", 用以表示承諾的份量之重, 與不會改變之堅決.    春秋戰國(東周)時期, 禮崩樂壞, 各諸侯國之間爭戰不已, 對當時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不那麼尊重.  身為諸侯之一的楚庄王, 在周王室所轄的邊境上耀武揚威的閱軍時, 竟傲慢的向前來慰勞的周定王所派使臣問道: 聽說大禹鑄有九鼎, 現放在洛邑(東周首都), 我想問問, 這鼎有多重啊?  前面說過, 這鼎是國家政權的標誌, 同時象徵周天子的威儀與尊嚴; 身為諸侯, 卻有此一問, 洩露出楚庄王想取周天子而代之的企圖與野心.  這個"問鼎之輕重"的典故, 就成了"問鼎中原"的由來了.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