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青銅器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3031311535294518[1]  

上面這張相片翻拍自雅昌藝術網, 是2013年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年度大展的官方宣傳海報.  無獨有偶的, 也是用這鴟鴞紋做海報的主角. 這隻可愛的貓頭鷹, 真的很受人青睞啊!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方彝, 盛酒器.  尊彝是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 指的是一組祭祀用之祭器, 而不是指某種禮器之專名. 諸凡酒器食器, 也泛稱為尊彝.  由於後世所出的方彝, 在其本身所鑄之銘文中, 未發現器名, 因此沿用宋人所定之名稱"方彝"來稱呼此器.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前的這件, 應該是方缶.  缶也分尊缶和浴缶(盥缶), 這件體積小, 該是盛酒用的尊缶.  它有著方口, 口有沿, 折肩, 腹壁往下收斂, 平底無蓋,  各面的中央及四角有扉棱.  在它的折肩上, 有著一個我所見過最可愛又親切的獸面(我給了它一張特寫).   一般常見的獸面紋, 紋樣制式, 傳達著或神秘威嚴或猙獰恐怖的信息.  這個小小的方形獸面, 看起來卻是令人精神愉快而又心情放鬆的, 你還會忍不住叫它一聲: 小可愛!  小小的帶著圓角的方形臉蛋,  頭上的角也是以柔和的角度向內卷, 像是略方的牛角麵包; 欖形的眼框, 彈珠般的眼, 微微翹起的俏皮的鼻頭, 一張朝兩旁咧開像在微笑的嘴, 看來是不是超級親民 ?  可愛的獸面兩旁各飾一尖嘴,圓眼,長冠,尾部分叉的小鳥紋.  方缶的腹部, 是以扉棱為鼻樑的大獸面紋, 獸面的卷角之上, 則是有著彎角與粗壯鳥爪的長身鳳鳥紋.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件圓簋尺寸較小, 紋飾中也沒有細密的雲雷紋襯地; 但是很明顯的它的圈足挺高.  它所在的年代, 或許是西周時期.  比較特別的是它腹部正中獸面紋的鼻樑部份, 通常就是起脊, 脊上出現幾道豁口紋; 而這個小圓簋則是以鏤空的方式呈現. 獸面紋的鼻樑位置也是泥範合模處, 將之做成鏤空紋飾, 難度應該較高; 不過, 看來倒是挺美觀而又別緻.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件圓壘是我收藏的最早一件商周風格的青銅器.  那已是很多年以前, 彼時還不曾涉獵任何有關青銅器的知識, 只對華麗的戰漢玉器有興趣.  店主人平時也只給我看玉器, 這是唯一一件從他那裡買入的商周青銅器, 也是目前為止最貴的一件青銅器.  可當初買時, 還挺費了一番周折.  我僅僅只是看了店主人手中的相片(因為東西不是他的), 就被這件青銅器的雄渾大器的外形給吸引了.  請店主人報個價, 他回說, 只能給一個大概的價錢, 究竟價格多少, 還得問問他的朋友, 也就是物主.  可後來, 等了好長一段時間, 都沒見到回覆.  一再追問, 店主人才勉為其難的說, 那物主嫌他報給我的價格太低, 不太高興, 也不願意以當初的報價成交.  原打算就此做罷, 可總忘不了青銅壘的雄偉凝重, 最後還是我妥協, 接受了一個高一點的價格,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才把它請了回家.  現在想想, 當初買的有點衝動, 真替自己捏把冷汗!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件鳥尊體型還真是非常高大.   各位有沒有覺得它的腳長得還真奇怪;  像不像踩著京劇中男角們穿的高底靴? 看起來似乎有一些笨拙.  這兩天翻看了"中國青銅器"一書(作者馬承源先生), 看見一幅小小的黑白線描的圖像, 畫的似乎也是這種鳥形尊, 名為"鸷尊", 是日本泉屋博物館的藏品.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書上說, 尊是指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 而這件尊, 體型不知道夠不夠格被稱為中型?  單看外形, 它很像是圖錄上的那件陜西寶雞出土的何尊, 但是何尊體量大很多, 高度就有38.8公分, 口徑也有28公分, 且有著方形的圈足.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高度連上蓋: 17.5 公分, 整器寬約: 23 公分. 這是一件體積不大的觥, 不稱它為牛尊, 是因為它的本體開口似匜而大, 上蓋配合開口, 自然做得也大.  而尊, 通常是在背上開口, 通常開口小, 蓋子也小.  這件觥表現的是一隻形體肥壯敦厚的牛.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高度約: 24.8公分, 寬度(由流到尾)約: 22 公分 爵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 早在夏代就有了爵的出現. 有說爵是祭禮中用以獻酒/注酒的禮器, 也是宴饗的飲酒器或酌酒器, 一說是溫酒器, 好多種說法, 總而言之, 它是最早出現的酒器. 哇! 想想, 中華民族用酒的歷史可真悠久, 遠古時代祖先們就會釀酒並製造出尊貴精美的酒器, 現代人們推崇的各式洋酒, 那時還不知在哪裡呢! 可為啥大家現在卻只說洋酒好呢? 真搞不懂. 這件爵形體高大, 用來飲酒, 似乎多有不便, 獻酒或酌酒倒有可能. 此爵流槽較寬, 流壁也高, 菌形柱位於流折處稍後的地方. 爵體圓粗, 爵底為圓形, 流/尾比例均衡. 三個椎形足, 高而外侈, 為斜立狀. 扳手上飾牲首, 流與尾的下方及爵體上均有扉棱. 爵體上的地紋及主紋, 因為較厚的銹層堆積和本身受到的侵蝕較嚴重, 所以紋飾渙散不清, 線條也較模糊.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約: 20 公分 (連耳則高約: 25.5 公分) 鼎口直徑: 21.5 公分 此鼎應該是我所看過最大體積的鼎了. 其它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錯金銀圓鼎, 雖然常見, 但體積都小過此鼎. 仍然是商末常見的三層花工藝, 滿工的紋飾, 慣常得讓人眼花撩亂. 鼎斂口, 有寬約1.2 公分的折沿, 兩耳立於沿上, 耳並不與三足中任一足呈直線, 而是與三足對稱. 鼎腹飾三組寬大的獸面紋, 中以扉棱相隔; 獸面有著較大的角, 角尖向內捲, 眼較小, 眼側有葉狀的耳; 不高的額, 寬寬的鼻樑, 鼻樑中線稍稍高起, 小鼻孔, 大嘴巴. 耳朵外側延伸出去的條狀紋及其下方的短小紋飾, 該是代表著身體和爪子吧? 鼎足呈蹄狀, 上半部飾鼻樑起戟的獸面紋, 當然, 鼎腹上的獸面紋鼻樑又和蹄足上的扉棱在同一線上啦! 蹄足的下半部則是光素的, 但是在扉棱下方可以看到不明顯的範痕. 圜形的腹底, 其上的範痕是明顯凸起的Y字形, 這凸起的範痕還延伸到了蹄足的內側. 鼎腹內部靠外緣處(很奇特, 不是在正中央)的位置, 鑄有模模糊糊的數字銘文. 整體銹層均勻, 顏色翠綠.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鬲是煮粥之器, 形制緣於新石器時代所使用之陶鬲.  古籍上指出: 空足之鼎, 謂之鬲. 它的外形猶如有頸的圓鼎, 但腹部分襠, 形如三只口袋.  腹部下, 則為三個較短的柱形或尖形或蹄形的足.  袋形腹是為了擴大受火的面積, 好讓食物能較快的煮熟, 但到了后期, 袋腹也逐漸的退化,  且多數鬲又飾有精美的花紋, 看來並不適用於明火烹煮, 應該只是用來盛粥, 而不是煮粥.  鬲出現於商代早期, 西周中期以後大為流行, 但到了戰國晚期, 鬲這個品種便從祭器與生活用器的行列之中消失了.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鼎是商周成套祭祀用禮器中最主要的主角.  只要一說青銅器, 第一個會先想到鼎.  現在, 鼎仍常出現在我们的視野之中, 尤其在像台灣這樣寺廟佛堂分佈密集的地方, 這些地方必備的大形香爐, 不就是古代的鼎?  古代的鼎, 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當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鼎不僅用來烹煮肉食, 也用於盛載祭祀用的牲禮, 同時也是日常的食器出現在王室貴族的宴饗上, 還是用以記事和陪葬的重要物品.  大型而又精美的鼎, 還標誌著天子統治的最高權力而被放置於宗廟之中, 而用鼎的數量還代表了天子與諸侯貴族之間的尊卑上下的階級關係.  但是脫離了商周時期的奴隸制度, 進入封建時期後, 鼎也就失去了這些重要的特性.  到最後, 它就變成了我们常見的香爐.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古籍和考古學家的研究, 遠在商代時期, 就有了象群生活在黃河流域.  而與商代晚期同期的四川成都附近(廣漢)的三星堆文明, 其祭祀坑內也有大量的象牙發現.  因此, 商代的青銅器上, 也出現有大象的紋飾, 但是數量不多, 遠遠不及獸面紋, 龍紋等那樣普遍.   學者们稱高體的中型或大型的容酒器為尊, 在西周古籍中, 就有了鳥獸形尊的記載.  在一本名為"中國青銅器 - 文物博物館系列教材( 由馬承源先生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的書中,  很詳盡的介紹了各種古代青銅器的類別和品種,  並附上清楚的素描, 顯示各個品種已知的各種不同的形制.  舉例, 光是"鼎"這個品種, 書上就畫出了95種不同的形制,  註有名稱, 出處(有時是古籍上的樣式), 或現藏於某處等; 並就每一種形制給予名稱.  其它品種, 像"壺"有62種;  "爵"有24種, "簋"有67種;  是不是好驚人的數字呢?  想想看, 我们所見過的青銅器, 還真是少呢!  常常聽到專家们或搞收藏的朋友们在給人評論東西的時候說: 形制不對, 紋飾不對等等, 但是, 他們真的就見過所有的形制和紋飾嗎? 或者親自上手過? 老祖宗们給我们留下的東西太多了, 而經過正式考古發掘並公諸於世的只佔少數,  在民間還有許多寶貝流散.  許多玉器專家都說, 玉車馬和玉編鐘都是假貨, 贗品;  理由是, 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形制.  他们沒見過的東西, 難道就不存在這個世界上? 大陸已故的文物鑑賞大家史樹青先生, 都還冒著被人指點的風險, 將這兩個品種放入他所主編的玉器書中, 因為他認為這兩個品種並非憑空捏造出來的, 它們的確存在於玉器歷史上, 並有實物在民間的玉器收藏家手上流傳.  一位多年前相識的大陸朋友, 也告訴過我, 他見過玉編鐘. 我雖然沒親眼見過, 但是我相信它们的確存在, 既然有青銅車馬和青銅編鐘, 為什麼就不可以有玉車馬和玉編鐘呢?  當然這玉製的車馬和編鐘都是沒有實際用途的擺件, 而且體積都很小啦, 大家可別誤會.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觥, 酒器, 出現於商代晚期, 沿用至西周早期.  此器由於流行時間不長, 因此數量不多.  器形的特徵, 就像是一個深腹的匜, 寬流, 有蓋, 並附手把.  底有圈足或三足, 四足等.  目前圖錄上常見的帶足的觥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帶蹄足/柱足的獸形觥, 其餘常見的則是圈足形觥.  就因為常見的是圈足形觥, 所以第一眼看到這蓋形奇特,主紋誇張,還帶四只中空的三角形椎足的觥, 心中不禁浮起這樣的念頭: 不會吧? 有這麼誇張的造型嗎? 該不會是現代人臆想的高仿品吧?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件青銅鼎, 我是根據它的形制與紋飾, 還有它的銅質, 來將它設定在商周時期的.  其實這樣的斷代, 因為時間跨距過大, 實在是很不專業的.  不過, 我只是一個喜歡老東西的歐巴桑, 不是學者, 也不是專家; 也真給不出一個像樣的答案, 大家也只好聽我隨便說說啦!  我隨便說, 大家隨便聽, 不用太較真就行 (在惡補過幾本青銅器的專書後, 我想我會把它斷代在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因為這樣繁複的地紋加上浮雕般的主紋, 以及出脊的裝飾, 正是那一時期的特徵) .  這件青銅器, 真的很老了,  它身上有厚厚的銅銹, 銹色斑斕; 敲打時, 聲音較嘶啞, 不若年代近一些的, 聲音會比較清脆.  銅鼎重量較輕, 質地較脆(應該是銅質本身礦化的原故).  就因為質地比較脆, 既使包了個嚴嚴實實, 到了我的手裏, 還是掉了一只耳朵, 又斷了一條腿.  原本完美無瑕的精品, 這下子真成了我老公嘴裡的破銅爛鐵了.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