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所有的收藏中,  若以稀少性而言,  這織品應該是最珍貴的, 這一點, 我覺得無庸置疑.  這可是被稱做"天書"的西夏文.  在中國, 20世紀以前, 都還不見有成卷成冊的完整西夏文獻出現呢!  一直要到20世紀初, 俄國人進入黑水古城, 神秘而少人知的西夏文明才被從漫漫黃沙中給挖掘了出來.  更何況, 織物上的西夏文, 不是活版印刷, 而是用墨水手寫的楷書喔! 而且字數很多, 每個字都清晰可辨; 加上織品質地優良 (該是高級的絲織品), 保存狀況良好(全賴西北地區乾燥的天然環境所賜), 織品上只看見兩個小破洞; 紡織品經過這麼久, 還能保存的這麼完好, 真的是謝天謝地啊!

西夏是以黨項人(羌族的一支)為主的帝國.  早在南北朝時期, 黨項族已在青海東南部的黃河九曲之地興盛起來.    唐初, 因受吐蕃的威逼, 在唐朝廷的支持下, 整個民族向內遷徙. 最後定居在陜西一帶.  整個遷徙過程, 歷經百年之久.  唐末, 居住在夏州(今靖邊)一帶的黨項人平夏部落, 其首領拓跋思恭因助朝廷剿黃巢有功.  被封定難軍節度使,  爵號夏國公, 賜姓李.  從此以後, 夏州拓跋氏稱李氏, 統領夏, 綏, 銀, 宥四州之地, 成為藩鎮割據勢力. 到了宋初, 趙匡胤實行了削弱藩鎮勢力的措施,  引起黨項人不滿.  其后的黨項首領, 採取了倚遼和宋的政策, 在夾縫中求生存, 從兩邊謀取利益.  這樣的情勢, 持續到了西元1038 年, 當時的首領李元昊(他後來去掉李姓, 改姓嵬名)正式稱帝, 國號大夏, 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  因其疆域位於黃河以西,  史稱西夏.  儘管當時的宋朝並不樂意, 但在兩國勞民傷財的打了幾年仗以後,  元昊求合, 而北宋也答應向西夏納歲貢,  兩邊情勢才趨平穩.  大夏國的統轄範圍東臨黃河, 西界玉門關, 南接蕭關, 北抵大漠; 大致在今天的寧夏, 甘肅, 新疆, 青海 , 內蒙古以及部份陜西地區, 極盛時期, 轄地二十二州.  在當時, 和遼(金)及宋,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實力雄厚, 幅員遼闊.  從西元1038年元昊稱帝, 到1227年滅於蒙古人之手, 立國190年.

 

西夏這個王朝, 以黨項人為主體, 但實際上還包括了漢, 吐蕃, 回鹘等多種民族.  他们注重發展自身的傳統文化, 也重視吸收周邊民族文化,  例如漢文化的精髓.  這像極了漢文的西夏文, 應該就是有力的證據. 這西夏文堪稱真正的方塊字, 遠看極像漢字; 近看, 個個筆劃繁複, 筆劃很少會少過十筆, 多的達二十來筆, 卻沒有一個字能夠辨認. 早在元昊正式稱帝前夕,  為了加強民族意識, 元昊就已讓富有才華的大臣野利仁榮創造文字用來記錄黨項族的語言.  野利仁榮於是以漢字為基礎, 模仿漢字的構字方法, 借用漢字的基本筆劃, 重新創字.  費時3年, 共創造出近6000個西夏字, 彙編字書十二卷, 定為國書, 推行全國.  西夏文(又稱蕃書或蕃文)筆劃繁複形如符篆, 結構極之緊湊(筆劃那麼多, 我看也很難鬆散得起來吧?), 字形方正, 多橫,豎, 撇, 捺, 拐, 提等組字.  這是西夏的官方文字, 不只用在政府的公文詔書及誥牒, 也是民間書信往來, 佛經翻譯等所用的日常通用文字.  官方為了民間學習上的便利, 還編著辭書, 這也成了後世學者破譯西夏文的鎖匙.  想來, 當時的西夏官民, 為了學習這樣難記難寫的西夏文, 苦頭應該沒少吃.  西夏文也成了當時中國整個西北地區使用最普遍的文字;  這都要拜元昊大力提倡所賜.  從這一點, 可以窺探到, 當時的元昊極力的去中原化的意圖.  他不僅下令創建西夏文字, 去掉唐,宋所賜之姓氏, 改姓嵬名式,  還恢復黨項祖先鮮卑拓跋氏舊有的禿髮, 穿耳戴環的舊俗.  但他也不忘吸取漢文化政經上的精髓, 模仿長安城先進的城市規劃,  按中原禮制設立百官, 但把唐宋以來不合時宜的禮制簡化以符合西夏民情.  還修建水利, 發展畜牧, 助益民生良多.  他不僅是一個有頭腦的政治家,  一方面積極強化本國的民族意識, 一方面吸收它國所長, 採用一系列的有效方法鞏固了自身的封建王權.  把原本是分散的游牧民族部落, 團結成一個強大的帝國.  他還是個英勇善戰,長於作戰指揮的軍事家.   年輕時, 就帶兵擊潰吐蕃, 回鹘,  後來周旋於宋朝, 遼代之間, 都顯示出他的有勇有謀.   他正式稱帝時, 也才34歲, 真是個年輕的英雄人物.  可這樣出色的開國君主, 卻在46歲的盛年, 被自己的親生兒子刺殺.  這和他晚期陶醉於過往的赫赫戰功, 縱情酒色,  不理政事, 還強搶兒媳的墮落腐敗有著很大的關係.  都說絕對的權力會導致絕對的腐敗, 而隨著腐敗而來的, 就是中國國家主席說的 "亡黨亡國 "了 !  如果元昊不是如此英年早逝, 而是秉持初衷, 奮發圖強的治理國家, 那 西夏帝國國祚可能不只190年,   而滅了南宋的, 恐怕也不是蒙古人了 !

 

蒙古人前後六次征戰西夏,  蒙古族最偉大的英雄-成吉思汗, 就在最後一次征討中, 病逝西夏境內. 成吉思汗死前, 未能親見西夏末主正式投降, 但已立定遺囑,  死後秘不發喪,  待夏主獻城投降,  要下屬殺死末主. 大部份的網上資料都提到, 蒙古人不僅殺死了西夏的最後一個君主,  還蕩平了西夏京畿-中興府(也就是元昊定都的興慶府), 城內兵民被蒙古人屠殺, 整個城被延燒近月的大火燒成了白地. 如果這是真的,  以蒙古人殘忍強悍的作風,  後人不難想見當初中興府被屠城的慘烈.    而西夏經此一役, 全境州府淪陷, 軍民大部份都死於蒙古鐵騎蹄下, 有說軍民免於戰死者百無一二.    但也有人去查元史,  雖有殺死西夏末主的記載,  卻沒說蒙古人對中興府屠城, 還說蒙軍安撫了城內百姓.  以蒙古人那讓歐州人都聞之喪膽的殘酷手段, 我還真的有一點不能相信,  蒙古人會大發善心的放過中興府的百姓.  畢竟在蒙古人對西夏的最後征戰中,蒙夏之間的靈州城之戰, 守城的西夏軍民拼死抵抗,  前仆後繼,  讓骠悍的蒙古人也吃了不少苦頭, 加深蒙古人誓要蕩平西夏的決心, 及後加上成吉思汗的病逝,  更激發了蒙古人的怒氣;  就算中興府沒被屠城,  但蒙古人對代表西夏文明的文書典籍,  建築文物,  佛塔寺院所造成的巨大破壞, 倒是可以想見的.    蒙古人的怒火也延燒到了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  宏偉如金字塔般的王陵及上百的陪葬墓, 被蒙古人破壞踐踏.    自元代以來,  沒有發現一本有份量的史籍記載完整的西夏歷史, 這和當初蒙古人的大肆破壞,  有著很大的關係;  因為留下的典籍及資料太少, 西夏和它所代表的獨特文化, 便逐漸消失在歷史上達數百年之久.

直到20世紀初的 1908年, 俄國的海軍大校科茲洛夫所率領的探險隊(應該是盜墓隊吧?)進到黑水古城(今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額濟納旗, 在西夏時期, 這是西夏西部地區的重要農牧區和邊防要塞)想尋找傳說中的寶藏, 卻讓他無意間打開了西夏時期的佛塔地宮, 從中掠取了總數上萬件的佛經, 唐卡及佛像等.  這些西夏文物被送到了當時俄國的聖彼得堡的皇家地理學會進行展覽並引起了轟動, 神祕而少人知的西夏文明再次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科茲洛夫後來在很短的時間內, 奉命又去了一次黑水古城,  又掠走了一批珍寶.  及後, 又有更多的盜墓賊光顧古城,  把黑水古城裏裏外外挖了個遍, 留下許多醜陋的盜洞.  當時正當滿清民國交替的動蕩時期, 政府無暇顧及文物的保護.  直到1982-1983年間, 才有中國的考古隊對古城進行正式挖掘.  然而, 時至今日, 最重要最大量的西夏學材料, 還是存在俄國. 

這件絲織品, 卷首畫的是一位僧人端坐亭內, 一隻老虎伏於亭外的階下, 面朝僧人, 像是在聽僧人說法講經.  我對佛學沒有研究, 但是猜測, 這或許是一卷佛經的經文.  因為早在西夏建國以前, 佛教就已在黨項族中傳播.   網上有帖子說, 西夏文字, 每字筆劃至少10劃; 但根據觀察, 西夏文也有少於10劃的; 上面照片中, 有一個像漢字的"貝"字, 就只有六劃. 絲織品寬達105公分, 高度有近30公分; 總共有41行字, 每行有17個字, 整篇大約有695個字. 這件絲織品保存的相當好, 表面仍閃著絲織品特有的迷人光澤, 材質柔軟, 手感極佳.

                                                     -   待   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