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錯金銀青銅器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高度: 31 公分(不連蓋), 腹寬: 23.5公分, 圈足長: 14.5公分. 以前 每到除夕夜, 晚飯的餐桌上, 一定會擺上一條紅燒吳郭魚(現在好像叫台灣鯛).  媽媽把一整條肥美的吳郭魚放在爆香了的油鍋裏, 稍微煎香; 擱上醬油和砂糖悶煮一陣子, 於是我們就有了一道噴香可口的佳餚也有了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為什麼要用吳郭魚? 當然是因為牠物美價廉啦!  少時家境清寒, 父親只是個小小的士官長, 靠微薄的一份公家薪水要養大四個孩子, 的確有點難度.  於是在省吃儉用的大原則下, 空心菜和地瓜葉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 這魚還算是加菜哩!   還記得少時居住的眷村前面有一大片常年有水的筊白筍田, 都說那田裏就有吳郭魚.  我只見過村裏的媽媽下稻田撿田螺, 倒沒見人到筊白筍田裏去捉魚.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 44公分,  口徑:11公分,  單面腹寬: 20.2 公分. 兔紋在青銅器中很少見.  這對方壺的蓋子上有四個立鈕, 從簡化了的外形上看來, 應該是有著長耳朵的兔子沒錯.  方壺有著正方形的口, 斂頸, 溜肩,   腹部朝四個面鼓出, 底部收束, 有方形圈足.  銘文出現在圈足上.  頸部飾三角紋, 其餘則大面積的飾有幾何形紋, 紋飾複雜精細.  肩部位置有兩只鋪首啣環, 鋪首明顯脫胎自商周的獸面紋; 但是線條簡化許多, 形象也沒有那麼裝嚴威猛.   書上說, 戰國時的鋪首形狀較方正, 到了漢代, 形狀偏長方形.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高: 43.5 公分, 口徑: 8.5公分, 腹圍: 73.5公分, 圈足直徑: 17公分. 顧名思義, 這對壺活脫脫就像是一顆立著的滷蛋, 上端窄下圓闊.  它圓口甚小, 肩上飾兩獸耳, 低圈足, 腹底有兩個小小的繫. 頸及圈足上各錯有一圈銘文.  器身被雙層的橫條紋分成了四個紋飾帶, 飾有兩款不同設計的幾何紋.  由於通體氧化層較厚, 紋飾顯得有一點模糊.  比較有可看性的是它的壺蓋.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高(連蓋): 48 cm, 口徑 :14 cm, 肩圍: 69.5cm.  這對壺體量也是不小.  光是蓋子的高度就有13.5公分.  壺蓋有著一個八角柱體的捉手, 捉手的頂面則是一個以正方形為中心, 向四面延展出蔓草般紋樣的裝飾.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幾何紋飾了, 古典華美卻又帶著一絲現代的氣息.  我幫它照了一個特寫, 相信看過之後, 大家一定也同意我的看法.  此壺圓體, 盤口, 廣頸, 豐肩, 腹部向下收束, 至腹底又向外撇, 形成一個三層的高圈足.  全器外表線條起伏, 豐滿又不失玲瓏.  像不像一位頭梳高髻, 三圍凹凸有致, 足登高跟鞋的健美女郎?  因此, 它雖然器形高大, 卻不會給人臃腫肥壯的感覺, 這應該歸功於匠人高明的設計, 給了它有曲線的高蓋子和高圈足.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一只典型的春秋戰國時的圓鼎.  這時期的鼎大多有蓋, 蓋上有鈕; 鼎腹較淺, 底部圜狀, 感覺上偏向扁圓形;  與商周時候的大而下垂的鼎腹有很明顯的區別.  鼎耳是粗壯的附耳, 鼎足為蹄形足, 這也是器形上明顯的時代特徵.  圓而稍隆的蓋, 蓋子正中是一枚渦紋, 渦紋被一圈錯金銘文所環繞; 值得一提的是, 這圈銘文的字體是我見過最清秀纖細的一組了.   蓋上其餘的面積被一道突起的弦紋分成了兩區, 區內各飾滿變形的幾何紋.  而在那一道突起的弦紋上, 分臥著三隻像老虎的獸, 獸口中各啣一個小環.  器腹上半部, 也就是附耳所在的位置是一圈幾何紋飾帶, 下半部則是光素無紋的.  但可以在器腹底的一側看到四個字的銘文.  蹄足上佈滿紋飾.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敦, 食器的一種.  古代用來盛放黍, 稻, 粱等飯食之器.  始於春秋時期, 盛行於戰國時期, 秦以後消失.  而春秋以前的商與西周, 古人是用簋, 簠等較大形的食器來盛放這些主食.  基本上, 敦分為上下兩部份, 也就是上蓋與器身.  這兩部份合起來成為一個圓球體或卵形體, 因形似西瓜又俗稱為西瓜鼎.  因為流行的時間較短, 所以數量不算多.  這對敦, 上下是兩個一模一樣的半球體, 各有兩個環耳和三個獸形的鈕(足); 兩者以子母口的方式扣合.  上蓋部份, 在蓋子正中錯有一圓形渦紋, 被一圈銘文所環繞.  而器身的那一半, 它的底部正中則是空白的.   那用做鈕(足 )的獸形, 看起來像是一尾長頸龍, 頭上一個杯盞形的角, 角的頂端平整, 方便器身(上蓋)的平穩放置.  上蓋掀開後, 也能自成一個獨立的容器用以承放其它食物.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 29公分(連蓋), 口徑:8.7公分, 腹徑: 56公分.  這只我口中的罐體量也不是很大,  這些高度介於20-30公分的器物都屬於小形器物,  它看起來像是縮小版的壘.  查了一下書, 發現一只名為"仲義父罐"(其實不是"罐", 那個字實在打不出來, 寫法是:左邊一個"缶", 右邊上面是"雨",  "雨"字下加三個橫排的"口"字, 我只好寫成"罐"啦!)的器物長得跟這只罐很像, 仲義父罐現藏上海博物館.  上海的那件與手上的這一件,   同樣是隆起的圓蓋, 小口, 斂頸, 豐肩高體; 雙肩上同樣飾有虬龍耳, 器身上也有類似的重環紋.   上海的罐, 小口但口沿外翻, 口沿下還有四個環耳, 它的圈足是假的, 其實為平底.  自己的這件, 小口但口沿呈直壁狀, 口沿下無環耳, 有真正的圈足.   仔細看一下這件的圓蓋, 上面錯有雲氣紋和一圈銘文, 頸部兩側另有二十來字的銘文, 也就只認得"子子孫孫永寶用"這幾個字.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31.3公分(連蓋),  口徑和圈足: 8.8公分寬, 腹部:15公分寬(單面). 這件方鈁比起之前介紹過的兔鈕方鈁小了很多, 或許就是因為高度變矮了, 小方鈁向四面鼓出的弧形線條變得侷促了些; 整體造型顯得有點肥圓, 失去了方鈁應有的大方俐落的線條感.  不過, 看到工匠在器身上用小於0.1公分寬的金屬細絲錯出的那樣纖細流暢的紋飾, 那種遺憾的感覺就忽地煙消雲散了. 它那四面呈坡形的方蓋上的紋飾, 極之靈動細膩; 不得不稱讚匠人真是好眼力好手藝和好有耐性啊!  那樣纖柔飛揚, 婉轉自如的線條, 我想用手繪都有難度, 更何況這是事先將金屬裁切成細絲而後嵌進青銅器表, 接著再磨錯平滑的錯金銀呢! 我不禁要想, 在當時要用什麼工具才能裁切出這麼細的金屬絲呢?  春秋戰國有精良的鋼鐵冶鑄技術, 這從吳越之地所出的鋒銳而精良的劍具(如越王勾踐用劍)可以得知; 或許工匠也使用了同樣精良的工藝制造出了硬度高又鋒利的裁剪工具吧?  真想知道答案.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31公分(連蓋), 腹徑:56.5公分, 口徑 : 7.7公分, 圈足直徑: 11公分. 這是另一件體形比較小的壺.  我發現這些帶提梁的壺, 體形都不會太大.  那些體量較大的壺, 大都不帶提梁.  或許, 這樣的設計真的是為了方便人們汲水用, 所以做得小巧些, 這樣單手提壺比較不會吃力. 這壺, 小口, 長頸溜肩鼓腹, 有矮圈足, 肩上與壺蓋上皆有環耳, 環上繫活鍊與提梁.  頸部錯有銘文, 頸下飾一圈三角形紋及一圈幾何紋. 這裏的三角形紋我很喜歡, 是那種經過精心設計的紋樣, 在我眼裏看來兼俱古典與現代之美.  腹部中央是一圈凹下的瓦溝紋, 此處又是兩個環狀耳  腹下又是一圈幾何紋再加上常見的桃形紋.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18.5 公分,  口徑: 14.5 公分.  這是一件少見的流鼎.  奇怪的是, 我曾在某一本圖錄上(架子上找了好久, 找不到這一本)見過一模一樣的流鼎, 也是類似的團花紋.  它有著扁圓腹, 長形附耳, 蹄形足.  圓蓋隆起, 蓋中央浮起兩個相對的舖首, 舖首的銜環形成蓋頂的拉環, 很別緻的設計.  曾在網上見過類似的流鼎, 也是團花紋, 只是流嘴看起來稍嫌粗大; 作者註明這是烹煮肉羹的用具.  鼎原本就是烹肉的器具, 加上流嘴則是方便湯汁流出, 那麼用它來煮肉羹聽起來似乎挺合情理.   鼎蓋與器腹上的團花是我第一次見到的紋樣, 很像是四只餃子或是四朵雲頭聚成的花樣, 富麗華美.  這樣的雲頭紋在戰國的玉器上也常出現, 有時稍做變形成了尖桃似的形狀.  這種尖桃形的雲頭紋, 很多時就成了器物上的神獸或神人的耳朵.   改天找出幾張照片來對照一下, 應該挺有趣.  鼎腹下是三個蹄形足, 大家或許已經發現, 春秋戰漢的鼎大部份都是蹄形足, 而不是商周的柱形, 尖足, 甚至扁足.  這又是一個有關器形的時代特徵.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這件酒器不是酉, 只是打不出來我要的那個字, 先用這個酉字代替, 因為發音一樣.  改天想個辦法去貼一個正確的字來.   酉, 盛酒器, 在青銅禮器群中, 酒器佔了很大一部份, 這在殷商出土的青銅器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因為夏商兩代, 統治階級均嗜酒.    到了西周,  禮器的組合才改變成以食器為主.  因為周人認為, 就是因為商人嗜酒, 才丟掉了江山; 所以, 周公頒下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 禁止酒的生產流通與消費, 要人們不要私自釀酒和酗酒, 只可以在祭祀的時後適量的飲一些酒.  如果有人敢聚眾飲酒, 那可要掉腦袋.  禁酒除了妨止人民沉湎於酒, 傷德敗性之外, 也同時避免了糧食穀物的消耗, 將糧食用於備戰備荒的正當用途. 總之, 在周公眼中, 這酒可是喪德亡國的一大禍源. 因之, 在西周的中期以前, 飲酒之風大大收斂.   但是,  酒卻又是祭祀中的一個重要獻禮,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讓人記也記不住的各式精美酒器, 周禮中的裸禮(別想歪了)指的就是酌酒灌地的祭祀.  即使來到現代, 我們每次拜拜, 循例也都要在香爐前擺下數杯米酒,  才算合乎禮數.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羽觴是古代的飲酒器, 出現于戰國時期, 一直延用到魏晉.  最常出現在圖錄上的, 大概是漢代的漆羽觴.  我想它應該脫胎自橢杯, 同樣的外形橢圓, 淺腹平底, 只是羽觴多了兩側那半月形的耳.  羽觴簡稱為觴, 後來也泛指所有的酒杯,  它的通俗名稱就是耳杯.  "曲水流觴",  能在水面上浮起的酒器, 想來想去, 應該就只有輕身的漆耳杯了.  漆耳杯在漢代的墓葬中出土不少, 耳杯雖也有青銅制的, 但數量不多.  曾經在圖錄上見過鎏金的青銅耳杯, 還附一漂亮的座子.  而手中的這件青銅耳杯, 形體大很多, 還帶一個蓋子哩!  我想, 這並不是用來飲酒的, 倒挺像是一個有蓋的食盒,   例如:便當盒,   拿來放果脯蜜餞也行.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19 公分, 腹徑: 61公分, 口徑: 8 公分.  自己原先稱呼它是小圓肚壺, 看了書上同樣外形的器物被標註為盥缶, 雖然我認為它的容量小了點, 但我還是這樣稱呼它.  它有一個小圓口, 極短的直頸, 圓滾滾的肚子, 和矮圈足.  肩部位置兩側有活動的鍊耳.  小圓口被蓋子整個罩住.  蓋子上有三個環形小立鈕,  在蓋子的正中央錯有一個圓形渦紋,  渦紋四周是三組兩兩相對的長尾鳳鳥紋.  緊鄰著頸下的位置是一圈銘文, 再下則是一圈幾何紋飾帶.  器身腹部中央位置, 一共有六個像小圓扁餅般浮突的渦紋.  而在渦紋之間則裝飾著兩兩相對的禽鳥紋樣.  禽鳥有著長長的頸子和細長的雙腳, 腳下踩著一條昂首的蛇.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23.2 公分, 盤口直徑: 16 公分,  底足直徑 : 10.7 公分.  豆是用來盛放醃菜, 肉醬的器皿, 也是禮器之一; 它是源自於新石器代的陶豆.  青銅豆出現在商晚, 西周時期通行, 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到了漢代, 流行的就是漆豆了.  它的基本形制是, 上有盤, 盤下為柄, 底有圈足. 大多有蓋, 有圓豆, 也有方豆.  青銅豆無蓋者早, 有蓋者晚.  腹淺者早, 腹深者為晚.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25 公分, 腹徑: 57.5公分, 口徑; 7.2公分. 之所以稱呼它為汲壺, 是因為在某一本圖錄上(真是抱歉, 想不起來是哪一本了)看到過和這一件形制一模一樣的銅器, 書上的註解是"汲壺".  還說這種形制少見, 因而比較珍貴.  它珍不珍貴, 我不清楚; 但是這樣的形制我倒是頭一次見.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口徑 : 31  公分,   高度:  16   公分.  之所以稱其為鑒, 而非盂或盆(這兩者有外形與之相似者 ), 是因為盂和盆除了同樣也可以盛水, 盛冰之外, 它们主要還用來盛裝熟飯.  此器拿來盛飯, 似乎太大了一點; 所以我猜測它要不用來盛水當鏡子用(那時已有銅鏡, 用這個似乎多有不便), 要不拿來盛冰(冬天制成的冰, 存進深深的地窖, 冰上再覆蓋稻草或蓆子保溫,  夏天再拿來冰鎮食物或酒水.  祖先們很懂得享受喔!), 我看最可能的是拿來裝水, 例如洗澡水.  而大形的鑒, 還拿來當澡盆使用. (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 同鑒而浴"的記載.  這綺麗的畫面, 是有點讓人心猿意馬, 想入非非.  男人或許羨慕靈公的豔福不淺; 我則認為, 難怪古時在高位者, 長壽之人不多; 應該是因為妻妾成群, 他们和他们的小伙伴扛不住操勞, 因而提早魂歸西天, 關廠停產吧!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 : 30公分,  腹圍: 68.5公分,  口徑: 10.5公分.  它圓口, 頸較長, 腹部扁圓, 有一個稍高的圈足, 圈足上一圈銘文.  兩肩上有鋪首, 鋪首穿有一條活鏈, 活練上有環與壺蓋上的小環相扣.  活鏈的頂端是一扁身的雙龍首提樑.  這種壺的設計,方便使用者可以提著壺四處走.  如果外出野餐, 倒是一件實用的酒器.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高: 39公分, 腹圍: 76公分, 口徑 : 12公分.  我想, 這是一對最有資格被稱做是高仿品的錯金銀壺, 因為它身上那極具時代特徵的紋樣實在太出名, 太家喻戶曉了!  網上也真的有這樣的仿品, 壺身很乾淨, 做成黑漆古, 不像有氧化層或腐蝕的痕跡; 金黃色的人物紋飾看起來也有模有樣.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14624[1].jpg 

 上面這張相片翻拍自網路. 主題是一件春秋戰國的錯金銀青銅牲尊.  現藏山東淄博的齊國歷史博物館.  它的眉毛是綠松石.  眼珠是黑色的煤精石.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度: 44 公分,  腹圍: 71.5 公分, 蓮瓣蓋: 20 公分直徑, 圈足: 15.5 公分直徑.  書上曾經提到, 春秋戰國時期的壺有很多為蓮瓣狀的壺蓋, 這種蓮瓣壺體量都不小, 大多出自較高等級的墓葬, 數量成雙成對.  這對錯金銀蓮瓣壺, 圓體, 寬頸, 鼓腹, 高圈足; 應該是收藏中體積最大的一對壺了.  它的蓮瓣蓋造型很是吸引人.  蓋上一共是六瓣向外舒展的蓮瓣, 每一瓣上均錯有華麗的桃形紋飾.  蓋頂飾雲氣紋.  壺蓋邊上有一圈我第一次看到的突出的繩紋, 像是多股繩索絞成的麻花辮.  這繩紋在器身上則有四道, 將壺身分成了五個紋飾帶, 每一個區帶內都裝飾著很多細細的漩渦紋與幾何形狀的金屬絲片.  那些線條流暢的漩渦紋, 尺寸非常纖細;  大概量了一下, 寬度有的不到0.1公分, 但是線條邊緣平整, 婉轉流利, 與器表緊密接合, 不見有凹凸錯位, 也不見有空隙(除非器表的砂孔剛好出現在紋飾中).  金屬絲片上有的地方產生了氧化, 但此氧化層明顯與銅器胎體所產生的氧化銹層不同; 而且胎體的銹層往往會高於這些金屬絲片, 兩者區隔十分明顯.   器底的圈足上也飾有一圈繩紋, 並以金屬絲片錯出一整圈的銘文, 銘文多達十餘字.  器身上的繩紋有的清晰, 有的則模模糊糊塌成一片.  壺身肩上的獸形耳也很生動, 獸身上出現的猶如元寶形狀的雲頭紋, 讓我想起戰漢玉器上也常出現這樣的裝飾.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