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度: 31 公分(不連蓋), 腹寬: 23.5公分, 圈足長: 14.5公分. 以前 每到除夕夜, 晚飯的餐桌上, 一定會擺上一條紅燒吳郭魚(現在好像叫台灣鯛).  媽媽把一整條肥美的吳郭魚放在爆香了的油鍋裏, 稍微煎香; 擱上醬油和砂糖悶煮一陣子, 於是我們就有了一道噴香可口的佳餚也有了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為什麼要用吳郭魚? 當然是因為牠物美價廉啦!  少時家境清寒, 父親只是個小小的士官長, 靠微薄的一份公家薪水要養大四個孩子, 的確有點難度.  於是在省吃儉用的大原則下, 空心菜和地瓜葉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 這魚還算是加菜哩!   還記得少時居住的眷村前面有一大片常年有水的筊白筍田, 都說那田裏就有吳郭魚.  我只見過村裏的媽媽下稻田撿田螺, 倒沒見人到筊白筍田裏去捉魚.

 

那時節, 村旁農地灌溉用的溝渠裏, 除了有水草青苔, 還有一群群的小豆豆魚游來游去,  有時還能見到小指般大的溪哥仔. 總惹得我在上學的路上探頭探腦, 應該是十分羨慕水裏的游魚吧!  因為牠們不用上學也不用考試. 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那時我們和大自然多麼親近啊!  家門口常有美麗的鳳蝶造訪, 還記得鳳蝶翅膀上帶著強烈金屬感的藍色, 在太陽光下亮得讓人炫目.  夏夜的晚上在家門口乘涼, 幽暗處草叢中會有點點流螢閃過.  最喜歡在夏日的雷陣雨過後, 光著腳在水泥路面上踩水玩; 路面上有大大小小的蝸牛爬過, 路邊的籬笆上還找得到顏色青翠可愛的小樹蛙.  小樹蛙真的很小, 背上的顏色漂亮的不得了, 肚子則是淺淺的黃與白.  牠身上美豔的翠綠, 大概只有那常盤在竹幹上的青竹絲可以與之媲美.  青竹絲身上的顏色美則美矣,  但還是少見牠為妙, 第一次在竹林裏和牠不期而遇, 直把我嚇得冷汗直冒哩!  唉! 我都不記得有多少年沒見過這些童年時的朋友了, 但記憶中還留有那夏天陣雨過後空氣中的濕潤和那股特殊的味道; 那氣味夾雜了草葉的清新和水泥地面蒸騰的熱氣, 很難形容, 也很難忘懷.

 

魚兒不僅是我們桌上的美食, 還有觀賞價值並帶有吉祥的寓意, 牠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了先民的作品裏, 裝飾在各種器物上, 例如陜西出土的那只人面魚紋彩陶盆, 就來自新石器時代.   到網路上, 鍵上"魚形壺"三個字, 會跑出一堆大部份是陶瓷類制品的仿生魚形壺.  青銅的魚形壺, 我看到曝光率最高的應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屬戰國早期作品的那只(高: 32.5cm, 寬:18cm, 足徑:15.5cm, 重:2.4kgs).  從外形上來看,  故宮的那只和手上這一件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 除了手上這只是通體錯金銀外加銘文, 以及多了活鍊提梁和蓋.   我還在圈足底發現了幾個字的刻銘,  不過因為銹層厚,  所以不是很清楚.

 魚形壺是立魚形, 魚口向上為壺口, 魚身就是壺身, 魚尾向下為圈足.  故宮的魚, 在魚鰓旁飾有一對獸首銜環, 自己的這一尾則換成了活鍊提梁, 鍊上還扣著一個蓋子, 可以把魚嘴蓋緊.  也曾經在圖錄上見過鑲有綠松石的魚形壺, 只是都沒有提梁或是蓋子.  自己的這件(應該說是一對), 還算是滿"厚工"的.   我自己很喜歡工匠對魚頭部的塑造, 圓凸的眼睛, 弧形雙層的魚鰓, 連下巴處也處理得很到位; 十分寫實生動.  我也喜歡器身上各式的水族紋樣, 有魚, 有龜還有蛙, 好像還有水蛇.  龜紋和蛙紋在青銅器上少見, 對我來說挺稀罕的, 紋飾造形帶點童稚樸拙的趣味, 很討人喜歡.   這可愛的龜紋, 讓我想起老公說他小時的寵物就是一隻烏龜, 被他用繩子栓在床底下, 還曾一度走失跑進了水溝底,  可憐的烏龜最後只剩下一個空龜殼, 因為遭到可惡的老鼠的毒手.  想起來, 都覺得十分不忍.  如果有興趣, 大家可以去查一下"龜"字甲骨文的寫法, 寫實可愛到不行,   你一定會發出會心一笑的喔! 

 這是一條身形肥美豐腴的魚, 全器線條流暢形象逼真, 加上錯金銀的裝飾,  不愧是一件華麗的傑作.  我很高興能擁有它, 也很高興它帶我回到了那個生活清貧但卻與大自然和樂相處的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