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624[1].jpg 

 上面這張相片翻拍自網路. 主題是一件春秋戰國的錯金銀青銅牲尊.  現藏山東淄博的齊國歷史博物館.  它的眉毛是綠松石.  眼珠是黑色的煤精石.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度: 44 公分,  腹圍: 71.5 公分, 蓮瓣蓋: 20 公分直徑, 圈足: 15.5 公分直徑.  書上曾經提到, 春秋戰國時期的壺有很多為蓮瓣狀的壺蓋, 這種蓮瓣壺體量都不小, 大多出自較高等級的墓葬, 數量成雙成對.  這對錯金銀蓮瓣壺, 圓體, 寬頸, 鼓腹, 高圈足; 應該是收藏中體積最大的一對壺了.  它的蓮瓣蓋造型很是吸引人.  蓋上一共是六瓣向外舒展的蓮瓣, 每一瓣上均錯有華麗的桃形紋飾.  蓋頂飾雲氣紋.  壺蓋邊上有一圈我第一次看到的突出的繩紋, 像是多股繩索絞成的麻花辮.  這繩紋在器身上則有四道, 將壺身分成了五個紋飾帶, 每一個區帶內都裝飾著很多細細的漩渦紋與幾何形狀的金屬絲片.  那些線條流暢的漩渦紋, 尺寸非常纖細;  大概量了一下, 寬度有的不到0.1公分, 但是線條邊緣平整, 婉轉流利, 與器表緊密接合, 不見有凹凸錯位, 也不見有空隙(除非器表的砂孔剛好出現在紋飾中).  金屬絲片上有的地方產生了氧化, 但此氧化層明顯與銅器胎體所產生的氧化銹層不同; 而且胎體的銹層往往會高於這些金屬絲片, 兩者區隔十分明顯.   器底的圈足上也飾有一圈繩紋, 並以金屬絲片錯出一整圈的銘文, 銘文多達十餘字.  器身上的繩紋有的清晰, 有的則模模糊糊塌成一片.  壺身肩上的獸形耳也很生動, 獸身上出現的猶如元寶形狀的雲頭紋, 讓我想起戰漢玉器上也常出現這樣的裝飾.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重讀完漢先生的書中關於青銅器的部份, 我還有其它的想法.

 1) 這些極為特殊的鳥獸造型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化中神秘而又瑰麗的一個奇異篇章.  雖然在台灣少見, 但它們卻都是國外博物館中的嬌客, 深受外國人喜愛.  畢竟西方人對上古中國文化中青銅器所代表的"神權", "君權", "禮樂制度", "身份階級" 了解不多, 但是取材自大自然中的動物形象一看就懂, 西方人看重的是這些青銅器所代表的藝術性, 是從美感的角度出發去欣賞它们.  也因為這樣, 清末民初時, 有許多的高明匠人仿造了數量不少的鳥獸造型器物, 遠銷美國, 英國. 也因此, 國外博物館或私人藏家手中, 也許都有這些現在也應該可以稱得上是古董的仿品.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重讀了台灣建築界國寶大師- 漢寶德先生所著的"收藏的雅趣" 一書.  我很喜歡漢先生用平易近人的清新筆調, 帶領讀者们進入他的淡雅的收藏世界.  雖然沒有國際拍賣會中會出現的那種驚為天人的天價珍罕藏品, 但每一件器物都有它的可親的回憶與故事.  因為回憶與故事, 器物不再淡漠與冰冷, 它们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  我一直都很喜歡像這樣的書, 因為作者告訴我们的, 不只是這件物品的硬體的敘述, 還有作者對這件物品所懷抱的感情.  是感情的因素讓我覺得物品珍稀和可貴.  很遺憾的是, 像這樣的感情因素, 我實在極度缺乏.  我沒有太多四處尋覓的經驗, 一路走來, 接觸的人也少, 也沒有同好在身旁給予指導, 家人也不鼓勵.  我只靠自己那不太靠譜的直覺和看過的少量的書籍, 形單影隻的走在收藏的路上.  想想, 還真是孤單.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大多數的狀況下, 一般的鑑定, 依靠的還是所謂的"眼學 ".  用的是肉眼(還有放大鏡 ), 加上雙手去摸, 耳朵去聽, 甚至連鼻子,舌頭都要派上用場; 用大腦和五官去思索, 去感覺, 去歸納.  科學儀器的檢測則是輔助的手段.  然而, 眼學以人為本, 既然是人, 似乎不可能永不出錯.  人會在主觀判斷上出錯, 但是, 能想出對策矇騙儀器檢測的, 也是人.  如果說眼學不靠譜, 儀器檢測也可以在人為的影響下, 從靠譜變得不可盡信.  唉!  是不是好矛盾?  聽說, 讓陶瓷器過X光機, 每過一次, 陶瓷表面的年代就可以老個幾百年, 你想器物多老都行.  下地取物的盜墓者,  在下去之前, 放串鞭炮, 去毒氣和穢氣,  卻也讓出土物件過不了熱釋光測試, 都變成了新仿.  狀況似乎挺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 我们該信誰?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件圓壘是我收藏的最早一件商周風格的青銅器.  那已是很多年以前, 彼時還不曾涉獵任何有關青銅器的知識, 只對華麗的戰漢玉器有興趣.  店主人平時也只給我看玉器, 這是唯一一件從他那裡買入的商周青銅器, 也是目前為止最貴的一件青銅器.  可當初買時, 還挺費了一番周折.  我僅僅只是看了店主人手中的相片(因為東西不是他的), 就被這件青銅器的雄渾大器的外形給吸引了.  請店主人報個價, 他回說, 只能給一個大概的價錢, 究竟價格多少, 還得問問他的朋友, 也就是物主.  可後來, 等了好長一段時間, 都沒見到回覆.  一再追問, 店主人才勉為其難的說, 那物主嫌他報給我的價格太低, 不太高興, 也不願意以當初的報價成交.  原打算就此做罷, 可總忘不了青銅壘的雄偉凝重, 最後還是我妥協, 接受了一個高一點的價格,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才把它請了回家.  現在想想, 當初買的有點衝動, 真替自己捏把冷汗!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豆是用來專門盛放鹹菜, 酸菜之類的醃制菜以及肉醬等的器皿.  常見的有圓豆和方豆, 有的豆有上蓋, 有的蓋, 翻過來還可以當成另一件盛器使用.  除了是日常用器, 也做祭祀用的禮器使用.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買下它, 我想是基於兩種原因:  1. 它器形特別. 器身是扁的.  2. 它的壺蓋上有漂亮的銀箔柿蒂紋.  同樣的漆扁壺, 曾經在圖錄上見過.  不過我就覺得那蓋子設計的有點欠妥當, 因為它跟本沒法蓋緊;  蓋上去鬆鬆的, 所以有一天,  它就被我跌到了地上.  馬上, 漆層就出現了小小的開裂, 呈現出數條細細的裂縫. 好可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件長頸的壺(還是瓶?)高度足有30公分, 細長的圓柱體頸, 大而下垂的腹, 平底圈足.  器形大方而典雅, 如果以今日的眼光看來, 它很適合拿來當花瓶用.  這件壺, 或許是西漢中期時大量使用的夾紵胎器, 體量輕.  紵是一種細蔴布, 制作方法是先做胎骨模型, 然後在模型上一層層的裱上塗有漆灰的細蔴布, 等完全乾燥後, 脫去模型, 便得到了一副輕巧的蔴布胎.  再在蔴布胎骨上進行補灰, 髹漆, 彩繪, 鑲嵌等工序, 便得出成品.  夾紵胎漆器有許多優點, 它牢固, 輕巧, 吸水率或脫水率比木胎小, 很少收縮或膨脹, 不易變形也少開裂. 雖然承重能力低於木胎, 但逐漸成為漆器的主流.  記得 書上提到, 能得到完整漆器的墓葬很少, 如果墓葬採白膏泥密封 (如長沙著名的馬王堆漢墓 ), 就比較有可能出土完整的漆器.  否則很多都是腐壞到只剩下漆皮. 但是, 曾侯乙墓開挖時, 木制槨室中卻是滿滿的積水, 可也起出了不少精美漆器哩.   看來, 能不能得到完整漆器, 要碰運氣吧?  大部份出土的漆器, 器身都飽含水份, 必須採取脫水的手段, 例如, 把漆器置於乾燥的稻草堆中, 讓水份慢慢被乾稻草所吸收和蒸發到空氣中; 過程不能太快, 太激烈, 否則容易造成器物變形開裂. 我自己很喜歡壺頸位置的幾何紋飾, 看起來高貴典雅, 只是可惜有些像是水漬般的污跡沾在上面(器身上有些地方也是如此 ), 試過用酒精, 甚至洗指甲油的去光水也洗它不掉, 還真是頑固的汙漬哩!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件供人淨手用的匜, 體積很大.  當初見它時, 心裏直嘀咕, 怎麼沒見過這種造型的器物呢?  好像也太特別了一點, 難不成又是後人想像拼造出來的 ?  看它牲首位置開有流口與簋腹相通, 那麼此器不是裝酒就是裝水了.   後來拜讀了大陸出版的"青銅器鑑識"一書, 此書是杜迺松先生(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所著, 在書中有一幅彩色圖片, 圖片中的銅器, 與此件漆器的器形几乎如出一轍, 大小也沒有相差很多.  圖片注釋著 : 春秋後期, 牲首簋形匜.  所以, 我就給了這件漆器一樣的名稱.  否則, 我大概會稱它做: 牛首大漆盆了.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