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14624[1].jpg 

 上面這張相片翻拍自網路. 主題是一件春秋戰國的錯金銀青銅牲尊.  現藏山東淄博的齊國歷史博物館.  它的眉毛是綠松石.  眼珠是黑色的煤精石.

高度(到耳朵): 29 公分, 身長: 48 公分, 腹圍: 46公分. 稱其為牲尊, 是因為山東臨淄商王村出土的那一件錯金銀器, 就叫牲尊.  單從外形上來看, 手上的這一件與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相似.  上網查了一下, 山東的那件高度28.3公分,  身長48公分, 體重6.5公斤, 眼睛鑲的是黑色的煤精石, 眉毛也錯松石, 錯金銀的紋樣就看不太清楚了. 好! 好! 我知道, 這件因為和館藏品相似, 所以又是偽品囉!  管它是真是假, 它的造型生動寫實, 制作精良, 這可是不爭的事實.  它的全身照, 因為拍照時的角度問題, 讓它看起來頭部有一點偏大, 這是我的錯(照相技術太差), 其實最大的是它的臀部啦!

 

這件是所有錯金銀器中最大的一件, 也是唯一的一件動物造型尊.  我偏愛它, 因為它和我以前養的寶貝貓貓體形差不多大小.  看到它, 就會讓我想起那已回到喵星球報到的可愛喵星"人"(這是我寶貝兒子說的).  我曾經覺得, 這應該是一隻貘, 但是貘的鼻子應該像是大象鼻,長而且能伸縮,  而不是像這件一樣,  比較類似牛或羊; 所以我還是叫它牲尊, 而不是貘尊. 很難想像喔? 遠古的中國曾經有大量的犀牛還有大象, 也有貘耶!  大象曾出現在中原華北地區, 那時候的地區氣溫比現在高, 環境也適合; 河南省的簡稱"豫", 就是從象形字的 "一個人手牽一隻大象"而來的.  後來因為人们的開發蠶食了牠们的棲息地, 加之獵殺(為取象牙)及氣候變遷等因素,  使得象群數量減少, 且棲息地也一直往南方移動, 現在只剩雲南的西雙版納可以發現牠们的蹤跡.  在網上可以見到一件我認為最精彩的動物造型尊- 錯金銀犀尊, 它是戰國晚期秦人的作品, 於1963年出土於陜西興平縣豆馬村, 表現的是亞洲犀牛的其中一種-雙角的蘇門答臘犀(中國曾有的三種亞洲犀之一).  犀牛也曾經分佈在大半的遠古中國, 大部份活躍在中國南方各省.  但是此犀尊的出現, 可以告訴我們, 直到戰國中晚期, 犀牛仍在華北地區活動. 但是因為犀牛的皮厚且靭, 可以拿來制作高級的盾甲, 於是被人們大量獵殺; 春秋戰國之後, 數量銳減(因為戰事太頻繁 吧?).  而犀角同時還是名貴的中藥材和珍稀的雕刻用材料, 這更使犀群陷於被獵殺的險境.  犀牛在中國消失的速度快過大象, 而和大象一樣, 牠的棲息地也一直向西南遷移,  並在上個世紀初, 從最後的棲息地-雲南完全滅絕. 但關於中國古代的貘, 資料就不是太多.  有的說, 貘是外來種(可能是指生長於緬甸的貘進入了與之接壤的雲南西雙版納);  也有一說, 中國有巨貘, 但在萬年前就已滅絕;  或說貘曾存在於中國直到青銅時代. 我想後者應該是有可能的, 否則哪來的出土的貘尊和古文獻中關於貘的記載?  

回這件牲尊, 它有著一對長長的頂端呈圓弧狀的耳朵, 臉形像牛或羊,  粗短的頸子.  因為此尊的頭與身體是分鑄而成的, 在頸子處出現相接的痕跡; 工匠於是在此處做了一圈項鍊般的裝飾, 鍊上還有突起的圓珠與松石鑲嵌.  圓滾滾的身軀, 厚實的前胸, 下垂的肚腹和肥碩豐滿的臀部, 加上粗短的四肢及短短的尾巴,  活脫脫是家豬的身形.  尊的背上有一個開口, 帶有一只桃形蓋, 蓋上嵌有松石;  尊體內中空, 嘴部有流口. 尊的額頭到鼻端, 以及兩條長眉及眼珠, 都是藍色的綠松石嵌成.  有的地方松石碎裂或脫落, 脫落處顯示出來的凹槽底部, 是成黑褐色的地子, 不見新銅的顏色. 松石與器胎的交界處, 生成的氧化物, 部份也呈藍色.  整器不見有範線的痕跡, 但有些地方有小小的砂孔.  這些錯金銀器, 應該都不是陶範法所鑄.   從這張相片看來, 這牲尊有一個豐滿多肉的臀部, 而且造型好生動準確喔.  這讓我想起年輕時到訪中南美洲, 發現當地十幾歲的少女體態健美, 五官標緻的居多;  但一旦當了媽媽生了孩子, 天啊! 身形膨脹了幾倍不說, 那豐滿多肉的臀就跟這牲尊不相上下, 從背後看, 臀部幾與肩部同寬, 看起來像個人肉方塊, 這真的差很大耶!  牲尊的尾巴也挺有趣, 扁扁的一片.

 

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也有類似的牲尊, 我看到的都體形較小, 身體表面呈綠漆古, 錯金銀的紋飾很是幼細.   此尊造型生動,  栩栩如生,  整體比例和諧準確, 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美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