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件圓壘是我收藏的最早一件商周風格的青銅器.  那已是很多年以前, 彼時還不曾涉獵任何有關青銅器的知識, 只對華麗的戰漢玉器有興趣.  店主人平時也只給我看玉器, 這是唯一一件從他那裡買入的商周青銅器, 也是目前為止最貴的一件青銅器.  可當初買時, 還挺費了一番周折.  我僅僅只是看了店主人手中的相片(因為東西不是他的), 就被這件青銅器的雄渾大器的外形給吸引了.  請店主人報個價, 他回說, 只能給一個大概的價錢, 究竟價格多少, 還得問問他的朋友, 也就是物主.  可後來, 等了好長一段時間, 都沒見到回覆.  一再追問, 店主人才勉為其難的說, 那物主嫌他報給我的價格太低, 不太高興, 也不願意以當初的報價成交.  原打算就此做罷, 可總忘不了青銅壘的雄偉凝重, 最後還是我妥協, 接受了一個高一點的價格,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才把它請了回家.  現在想想, 當初買的有點衝動, 真替自己捏把冷汗!

 如果當初就已知道青銅器造假已氾濫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我還敢不敢用高價買下它?  那時別說是造型與紋飾的時代特徵了, 連範線, 鑄瘤或銹色該怎麼看, 也一點頭緒都沒有.  只憑自己第一眼的感覺, 這是非常錯誤的示範, 實在是不足取.  多年後的今天, 重新再看它, 心裏還是有疑問的.  首先, 商周的青銅器都是用陶範(泥範), 一範一器鑄造出來的, 所以器身上一定會有範線.  然而我從這件青銅器的器身上, 卻找不到範線的痕跡.  不像其它多件商周器, 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合範的地方.  這件圓壘大部份的器身是光素無紋的, 只除了肩上有兩個獸首耳, 耳中掛有粗大的活環; 還有環繞肩部一圈的渦紋加四瓣花的紋飾帶.  難道是因為器身光素, 所以範線痕跡很容易被打磨乾淨了 ?  但是在環肩的紋飾帶內, 我也找不到範線哩!  這是最讓我起疑的地方.  第二, 既然表面光素, 應該比較容易找到墊片的痕跡吧?  可我也還是沒找到.  雖然我也沒在其它的商周器上找到過墊片, 實在是那些紋飾太滿, 又全身大部份都有銹, 用我這老花眼,既使用上10倍放大鏡,也實在找不出來.  我唯一見過的墊片痕, 是在一件全器光素的漢代風格的鈁上面, 還只看到一小片哩!

高度: 約34 公分, 腹徑: 約81.5 公分, 口徑: 14.5 公分, 圈足直徑: 17 公分


p.s.: 前面有提到, 我找不到在商周青銅器上的墊片; 後來在反覆的觀察後, 還真的讓我看出了幾件器物上的確留有墊片的痕跡(但不是每件都能找到).  關於這些墊片的觀察, 我放在了其它篇中.


 

 

 

 

 

 

 

 

至於其它的觀察心得, 我試著列在下面:

 

1) 器形的雄渾大氣.  它的圓口, 斂頸, 豐肩, 鼓腹, 足部收束, 高圈足.  形制中規中矩. 和圖錄上出現的同時代的圓壘, 特徵符合.

 

 

 

2) 肩部所飾之渦紋(又稱火紋 )是當時常用的花紋.  倒是渦紋之間的四瓣花紋,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它以一個浮雕的方形為中心(這長方形有時被用做是獸面紋的眼睛), 向四周延伸出四朵花瓣, 花瓣前沿出現的空間則輔以雲紋.  書上說這個四瓣花紋主要流行於東周的戰國時代, 但據說在商代就已有這種花紋的出現.  在一本由杜迺松先生所著作的專書上(書名為: 青銅器鑑識), 我看見了一模一樣的紋飾.  所以這種紋飾的使用, 還符合當時的時空.

 

 

 

3)肩上的獸首耳,  獸首的造型非常生動, 圓凸的雙眼, 闊鼻大嘴, 似是頭生雙角的牛首.  耳中掛著粗大的活環.  活環上倒是可以見到合範造成的稍稍突起的脊, 脊部有打磨過的直線狀痕跡. 這環上的範線是我唯一找到有合範鑄造工法的證據.

 

 

 

4)我同時也觀察到, 肩部紋飾帶上的雲雷紋, 其紋路沒有其它幾件晚商風格青銅器那般深峻, 但還算清晰, 還不至於淪落到軟弱或模糊的地步.  線條上尚可以觀察到一些因為腐蝕而造成的凹凸參差.  但紋路中間應該有的小銅疙瘩倒沒有很明顯, 數量也不多.  那些像小圓餅一樣突出於器表的圓渦紋, 在上面可以看到有直線打磨的痕跡.  有意思的是, 在銅壘內壁, 對應圓渦紋的位置, 則是內凹的. 這種現象, 我在其它晚商青銅器上倒是沒看到過; 也就是說, 即使器表有浮雕般突起的花紋但內壁卻不會有相應的內凹.  我不禁要想, 難道這件青銅壘並不是範鑄法制造的? 失蠟法的鑄造應該在春秋時候出現, 這種工法可以使銅器表面光潔, 不見範線, 但卻有可能造成壁厚且體重, 不似此銅壘般輕身.    而且如此一來, 這件青銅壘就不能是西周的風格了. 又一個疑問.

 

 

 

5)仔細觀察它的表面, 在部份平整無銹的地方, 可以看到橫直交錯的直線狀打磨細痕. 這和戰漢甚至更早的玉器上的打磨痕是一樣的, 因為都是用手工打磨.  而現代的電動打磨器具, 往往是圓形運動的打磨痕. 有一小塊地方, 呈現出暗淡的金黃色, 不知道是不是書上所說的返銅現象.  銹層有的很薄, 只有單層緊附於器表.  有些地方則堆積的比較厚一點.  這些地方的銹色也比較多樣而複雜; 有暗紅色, 翠綠色, 淺綠色, 土褐色.  銹層中有時還看到有小小粒像青金石般的靛藍色, 或小小的銀白點.   這些銹像是岩石上的苔蘚般, 呈不規則的片塊狀, 分散在了器表.  那些完全不見銹跡的地子, 則是黑褐和墨綠般的色澤.  這些銹層很是堅硬, 感覺乾爽, 用指甲用力摳, 也摳不下來; 用燒熱的針也刺不進去.  倒是可以用利器(如針尖)用力挑起一小片, 我想如果用大形一點的工具, 應該可以成片敲下來.  不像有些書上說的假銹, 說用手就可以把浮銹拂下來.  如果只從形狀和顏色來看銹層, 這件壘的銹色還挺接近幾件我在圖錄上看到的館藏青銅器.  當然, 這完全不能做為判斷的依據, 只能說是參考罷了.  不過有的人可以只是看了銹色, 不問其它, 就要把藏友的青銅器給"槍斃", 這點, 我倒是有所保留.

 

 

 

6)這件壘, 很可惜 失了蓋子; 否則它的外形會更加雄偉高大, 更有氣派.   而以如此大的體量而言, 它的重量卻是很輕的.  我只用單手就可以把它很輕鬆的拎起來.  一來它的器壁本身就不厚, 二來是它本身的比重下降, 所以感覺體形與重量不成比例.  先說明, 書上說有些仿品是用鋁做成器胎, 所以很輕; 但是這件壘不是鋁做的, 沒有輕到那個地步啦! 改天我真該找個秤來給這些青銅器量一下體重, 否則很難具體理解何謂重量輕,  何謂壓手感等這樣的輕重概念.

 

 

 

 

 

我不是專家, 也沒有鑑定儀器, 大部份也是看書來得到相關知識, 這有點像是閉門造車, 所以也不是最好的示範, 可以的話, 還是要多去博物館, 或者有信譽的拍賣行的預展上去看一下, 摸一下.  雖然我曾試著想請教專家, 不過他们都以"未見實物, 無法評論"為由拒絕我, 我還是抱著希望, 期待有一天, 可以有同好相互切磋, 交流意見.  祝我自己好運啦!

 

 

 

P.S.: 青銅壘的壘字, 下面應該是個'缶"字.  可是我的電腦字列裏沒有這個字.  只好將錯就錯用個錯別字了!

 

          我自己感覺, 這件是我目前認為最像是高仿品的青銅器了.  因為它的缺乏範痕和銅疙瘩.  還因為 它           比別件高出了幾倍的價錢.  真想拿它去給人鑑定一下!

 

 

 

          改天一定要來買一個40倍的放大鏡, 聽說可以看到銅器表面像樹枝狀的紋路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