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大多數的狀況下, 一般的鑑定, 依靠的還是所謂的"眼學 ".  用的是肉眼(還有放大鏡 ), 加上雙手去摸, 耳朵去聽, 甚至連鼻子,舌頭都要派上用場; 用大腦和五官去思索, 去感覺, 去歸納.  科學儀器的檢測則是輔助的手段.  然而, 眼學以人為本, 既然是人, 似乎不可能永不出錯.  人會在主觀判斷上出錯, 但是, 能想出對策矇騙儀器檢測的, 也是人.  如果說眼學不靠譜, 儀器檢測也可以在人為的影響下, 從靠譜變得不可盡信.  唉!  是不是好矛盾?  聽說, 讓陶瓷器過X光機, 每過一次, 陶瓷表面的年代就可以老個幾百年, 你想器物多老都行.  下地取物的盜墓者,  在下去之前, 放串鞭炮, 去毒氣和穢氣,  卻也讓出土物件過不了熱釋光測試, 都變成了新仿.  狀況似乎挺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 我们該信誰?


 


我想我還是會選擇相信那些累積了多年經驗, 有眼力, 有實力而且博學多聞的專家加上部份的科學檢測.    畢竟, 專家看得多, 上手也多, 除了看館藏的東西, 他们很多也天南地北的四處去做鑑定, 過手的民間寶物也多, 其中也不乏珍品, 甚至是博物館中也不曾出現的.   關於器物的形制, 紋飾, 制作手法, 用料材質等帶有時代特徵的要點, 在他们的腦子裏已經過多次的編輯, 歸類, 儲存在了大腦資料庫裏.  就算我们無緣親見專家们, 我们還是可以拜讀他们的大作, 從書中汲取專家们經過整理提純的寶貴經驗與知識.  畢竟現代的科學儀器可以告訴你, 器物的材質包含了哪些元素, 可以透視肉眼無法觀察的內部結構或損傷, 或者這件器物在多久以前被火加熱過, 可數據無法告訴我們這東西符不符合彼時的形制外觀, 或紋飾神韻, 也無法斷定這東西是否讓人感覺"舒服" 或者是否帶有"老氣".  這些非物質條件的判斷, 只能靠專家们的火眼金睛了.  我很佩服那些出書的專家们, 他们除了要有扎實的學術與實務經驗, 還要有一枝生花的妙筆及高深的文學素養.  才可以聯想出那麼多優美與適切的形容詞, 來形容他们眼中的物件的真與美.  這些形容詞不能太過空泛, 總得要讓讀者們有可以將形容詞和物件聯繫到一起的線索.  不過有時太過專業的描述, 也會讓我這一層級的菜鳥霧煞煞.  讀過一本台灣私人博物館介紹戰漢玉器的專書, 精美的大開本, 照片也清晰又大幅; 可是照片下的解說卻很難讓我消化.  解說者用專業的美學觀點出發, 著重描述這件玉器的構圖怖局在哪裏達至平衡, 哪裏又有一個三角形呈現出重心, 哪裏有一個圓形帶出動感. 哇! 好專業.  但對於一個文化水平普通的文物愛好者如我而言, 卻很難引起共鳴, 因為我並沒有受過專業美學訓練.  雖然解說者有著很專業的美學背景, 他的描述並非憑空堆砌, 我卻無法將這樣的表達與物件相聯繫, 猶如中間隔了鴻溝一般.  只能怪自己水平太低.


 


上面提到的專家們在做鑑定時, 必看的幾項要點(形制, 制造手法 ), 這些都比較俱象, 屬於物質的要素.  仿制者也可以根據這些來精確抄襲, 例如, 外觀, 紋樣, 顏色, 尺寸, 重量, 這些大概從一些有著精美印刷的圖錄上就可以得到所需資料.  要不, 多看館藏實物也行.  再來, 取用跟古代一樣的材料(例如, 用老棺材板做木偶, 用同樣的高嶺土做瓷器), 顏料(用天然植物和礦物), 甚至制造方式(用木材燒窯不用電窯 )等等, 再加上基本的做舊手段, 想來一定可以迷惑不少新手, 或者半桶水的收藏愛好者.  如果, 這些物質的要件能被分毫不差的仿制, 甚至高明的還可以騙倒儀器,  那麼我们又該從哪處攻關呢?  我想應該就是那"看不見" 的那一部份吧?


 


書上常說, 要看器物的"神韻"與"美感", 這種極度主觀且抽象的意念, 就是最令人難以掌握的部份了. 它們就像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空氣一般, 是確實存在的, 而且還是鑑定中的 一個重要部份.  我想, 能不能精確掌握並且詮釋器物的"神韻"與"美感" 應該就是"專家"和"磚家"的最大不同吧? 一件東西, 我說它"紋飾線條軟弱", 可能有人認為那是"纖細柔和"哩!  我說"雄渾凝重", 在別人眼中, 或許是"肥大臃腫"呢!  今天我心情特好, 看什麼東西都舒心, 於是我覺得這東西看來"感覺舒服 ".  反之, 今天心情糟糕透頂, 每個人,  每件事都像在跟我作對, 有可能一件只是技法平庸的東西, 在我眼中就成了 "彆扭不舒服 "了.  每個人對美的感受都不盡相同, 這牽涉到了每個人的生長的環境, 所受的教育,  文化的水平, 心性的修養, 和天生對美的感悟力.  既然無法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我们也只能參考"普世"的, "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條件來做為依歸. 簡單一點的說, 常出現在圖錄上的, 就該是"美"的標準器, 所以才那麼值得介紹嘛!  這些常見的標準器, 它所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的工匠和人們所推崇的審美觀和文化上的, 宗教上的, 藝術上的甚至是生活上的特殊需求, 是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的器物.  熟悉了這些標準器的紋飾, 器形及表現的風格,  將來見到了宣稱是屬於同一時代的器物, 卻不具備這些所熟悉的風格, 那我们就可以說"感覺不對 ", 並且指出是哪裏不對了.   所以, 有可能的話, 除了自己用功讀書, 最好能諮詢有經驗的同好或者是專家.  不過這些都要講運氣和緣份的.  雖然我這個傻瓜曾經以為喜歡收藏的人應該都很熱情, 喜歡與同好交流, 不會藏私; 以為大家都是因為被文物的美所感動, 所以才進入收藏.  既然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那麼懂得欣賞美的人, 豈不是更好相處?   雖然事實證明, 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單純想法, 但是我還是寧願相信, 還是有很多熱心的同好的, 就如曾在部落格上鼓勵過我的藏友们. 對吧?


 


這些為藏友們傳道解惑的專家們, 在我的心目中有兩類, 有專職研究著作等身的學術派, 有非學術背景的民間實踐派.  然而這兩派專家之間, 存在著些分歧.  有部份學術派的專家對民間藏家的藏品質疑, 因為學術派認為, 只有科學考古發掘出來的和博物館裏有的種類和形制才是正統, 其它的, 都是野造和臆想. 而民間藏家認為, 學術派難道就見識過了有史以來偉大祖先们曾經創造出的各種各類的文物形制了嗎?  那些經由非科學途徑出土的, 或早年傳世且躲過歷史浩劫的,  都因為不被學術界所認同而被列入贗品的行列, 理由是: 沒見過這樣的東西.  總之兩派人馬是各執一詞, 還要加上一堆信口開河, 見錢眼開的磚家, 和像我這種半桶水, 瞎矇胡混的所謂愛好者, 以及眾多的造假高手(且技術日新月異)和拍假賣假不犯法, 誑人送拍收手續費的拍賣公司; 天啊! 這整個的現象, 豈是一個"亂"字了得.  如果讀過吳樹先生的文物三部曲(台灣也有出版), 各位就知道, 這收藏的背後, 水有多深.


 


既然專家學者也好,  科學檢測也罷, 都可能迷惑我们, 那麼我们又該如何自處呢?  我看, 來自力救濟一下吧!  於是, 我給自己一個功課, 我用我手中有限的藏品, 對照我讀過的那少少的幾本書, 以青銅器為例, 我要找出自己鑑定的依據.  書上常提的幾個重點, 不外乎那幾項, 除了銘文的辨識我是真的無能為力之外, 其它的, 以觀察痕跡為主, 這個我倒可以試一試.  雖然我是近視加老花, 不過借助放大鏡和手電筒, 加上專家们的重點提示及照片, 我應該可以有自己的觀察心得的. 就這麼決定了下一篇筆記的方向, 我覺得很有趣哩!  以前只是悶著頭買, 讀的書也不多; 卻從來不去整理手中實物與書本知識的連結, 缺乏研究的精神.  充其量, 我只能是在收購物件, 而非收藏東西.  這似乎偏離當初進入收藏的本意.  記得書上曾經說過, 一件器物要先能分辨出了真假之後, 才有繼續探討它背後的歷史, 文化與藝術等背景的意義.  看來, 要趕緊來多拍些照片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