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度: 44 公分,  腹圍: 71.5 公分, 蓮瓣蓋: 20 公分直徑, 圈足: 15.5 公分直徑.  書上曾經提到, 春秋戰國時期的壺有很多為蓮瓣狀的壺蓋, 這種蓮瓣壺體量都不小, 大多出自較高等級的墓葬, 數量成雙成對.  這對錯金銀蓮瓣壺, 圓體, 寬頸, 鼓腹, 高圈足; 應該是收藏中體積最大的一對壺了.  它的蓮瓣蓋造型很是吸引人.  蓋上一共是六瓣向外舒展的蓮瓣, 每一瓣上均錯有華麗的桃形紋飾.  蓋頂飾雲氣紋.  壺蓋邊上有一圈我第一次看到的突出的繩紋, 像是多股繩索絞成的麻花辮.  這繩紋在器身上則有四道, 將壺身分成了五個紋飾帶, 每一個區帶內都裝飾著很多細細的漩渦紋與幾何形狀的金屬絲片.  那些線條流暢的漩渦紋, 尺寸非常纖細;  大概量了一下, 寬度有的不到0.1公分, 但是線條邊緣平整, 婉轉流利, 與器表緊密接合, 不見有凹凸錯位, 也不見有空隙(除非器表的砂孔剛好出現在紋飾中).  金屬絲片上有的地方產生了氧化, 但此氧化層明顯與銅器胎體所產生的氧化銹層不同; 而且胎體的銹層往往會高於這些金屬絲片, 兩者區隔十分明顯.   器底的圈足上也飾有一圈繩紋, 並以金屬絲片錯出一整圈的銘文, 銘文多達十餘字.  器身上的繩紋有的清晰, 有的則模模糊糊塌成一片.  壺身肩上的獸形耳也很生動, 獸身上出現的猶如元寶形狀的雲頭紋, 讓我想起戰漢玉器上也常出現這樣的裝飾.

 

大陸有名的鑑定專家- 牛福忠先生, 在他的著作中曾經提到過, 前人所做的錯金銀器, 紋飾流暢, 工藝精細, 既使極細微的地方也制作得非常嚴謹, 一絲不茍.  而且, 我還發現一點, 前人在幾何紋飾的設計上也有過人之處, 每件器物的紋飾都各有特色, 款式多樣多變. 我能這樣肯定的說, 是因為家中的儲藏室中還堆了近 30件的錯金銀器, 形制不同, 花紋也百變. 不像我最近在網上看到的所謂黑漆古的錯金銀器, 來來去去都是點啊, 魚鱗啊, 線啊組成的稍嫌單調的紋樣, 絲片與器胎交界處也沒看到有堆高的氧化層. 整器就是很單調的黑色加金銀色絲片.  我在網上見到這種器物的售賣廣告,明碼實價,  但也在一位內地收藏家的訪問新聞稿中見到几乎一模一樣風格的器物, 但宣稱是戰國時代, 我還真給它有一點困惑, 那樣的裝飾風格實在跟我認知中的戰國錯金銀器差很遠耶! 

 

 我想, 像蓮瓣壺身上那些用比0.1公分還細的金屬絲片所圈成的多層漩渦紋, 如果以現代的工藝與設備來做, 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吧?  曾在相熟的店家處, 見過現代的仿品, 器形沒有太大問題, 銹色是單調了一點, 沒有層層疊壓的效果, 但遠看還能唬人.  但是金黃色金屬片絲所做出來的幾何紋飾, 就嫌有一點雜亂無章, 像是胡亂生長的藤蔓般.  看不出任何的對稱, 平衡與秩序之美. 所用的紋飾設計也比較粗陋, 缺乏變化.  以這蓮瓣壺為例, 從器蓋到器身, 工匠設計出了好多款不同形式的幾何花紋, 一點也沒有偷懶欺客喔!   聽說現代有一種高仿的錯金銀, 是把鋁合金粉末壓縮到銅胎凹槽內, 這樣可以節省工序, 適合批量生產, 但是那氧化層恐怕就無法用速成法去生成及疊壓了吧?  我想, 遇到這些錯金銀, 最好還是多觀察一下器身上的氧化層; 那種礦藏般疊壓的效果,和表面瑩潤的包漿, 應該還是可以分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