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徑: 37.5 公分,  高度: 12.5 公分  這件大盆是收藏中最大的一件漆容器了.  比普通的洗臉盆還大, 感覺上應該是裝洗澡水用的, 看起來可以裝個5公升以上的水.  這也是所有漆器收藏中唯一的一件扣器.  所謂扣器, 在漢代就是指那些在口緣處經過金屬加固後的漆器.  漆器雖輕巧, 但是還不夠堅固; 因此工匠们便在容易受磕碰且易損的口緣處採取加固的措施.  用來加固用的金屬, 最常見的就是銅了.  在漢代, 按照規定, 只有皇帝能夠使用黃金扣器, 所以流傳下來的最少.  而白銀扣器, 依律只有皇后和太子可以使用.  其它的皇親國戚, 達官貴人, 富豪士紳就只能用銅扣器.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童枕, 長度約 42公分, 高約22公分; 女童枕, 長度約37 公分, 高約20公分. 參觀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朋友, 一定對那只瑩白的宋代定窯孩兒枕印象深刻.  白瓷的溫潤很好的詮釋了孩童吹彈可破的細膩肌膚, 他那閒適無邪的神情, 俏皮可愛的體態, 在在顯示出了工匠手藝的精巧和燒制技術的高超水平.  我沒有收藏宋瓷的能耐; 但早些年在廣東, 倒是收進了一對據說是紫砂材質的頭枕.  這頭枕是一男一女的孩童造型, 體積較大.  說他们是頭枕, 剛開始我也不很確定, 如果不是頭枕, 難道是矮凳?  當時什麼都不懂的我, 覺得枕中間那符合人體工學的低凹弧度, 坐上去一定很舒服, 但是太矮了, 給小朋友坐坐還可以, 但是大人坐起來可就彆扭了.  所以, 我根據他们中央低凹的弧度和同樣是童子的造型, 把他们定為頭枕.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吸引人的是器身上用金屬錯出的紋飾與銘文.  錯金銀工藝盛行於春秋戰國及漢代, 工匠要先在器身上鑿刻出淺槽, 再把金屬薄片或絲嵌進已刻好的淺槽, 再用工具磨礪, 使金屬片絲和溝槽緊密嵌合, 並與器表保持完美平整. 常見銅錯金銀, 還有較少見的玉錯金銀.  這只銅鼎上的金屬紋飾, 所用材質不是黃金, 應該也不是純銀.  黃金顏色沒這麼淺, 如果是銀, 顏色應該已經發黑.  也或許是金銀與其它金屬的合金吧?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高度(連耳): 20 公分, 上蓋直徑: 18 公分. 這是收藏中的第一件錯金銀銅器.  之前不喜歡收藏銅器, 是因為現今贗品銅器四處泛濫. 最早對青銅器贗品的印象, 是那種外部批著一層黯淡無光澤, 顏色單一沒變化的藍綠色塗層(連銹都不是!)的低檔貨, 只能當工藝品擺飾.  後來知道, 用各種的方法(土裏埋, 藥水泡, 色料加土點灑, 或用化學電解, 最麻煩最厚工的則是把真正的老銹黏在新件上), 可以做出比塗刷顏料更唬人的銹層.  因為自己一向偏愛玉器, 所以將大部份的精神與金錢都花在了中國人最愛的玉器上.  對於外觀顏色單調的青銅器, 就不太注意.  直到有一天看見了這種有著華麗裝飾風格的錯金銀銅器.  其實, 我一直不認為那銀白色的紋飾部份是銀的材質, 因為眾所周知, 銀經過空氣的氧化, 時間長了, 顏色會變黑, 不可能仍保有銀白的色澤, 所以, 稱其為錯金銀, 只是沿襲了一直以來慣用的說法.  我有一件漢代的漆器七子奩盒, 盒蓋上都嵌有薄薄的銀製柿蒂紋的銀片, 那些銀片, 無一例外的, 都氧化發黑.  另外的唐代鏨花銀瓶和銀碗等, 那些經過測試為銀的原材料, 也都在表面呈現出氧化後的黑灰色.  所以, 這種銅器上的紋飾, 應該不是銀.  但究竟是哪一種合金, 可能需要專業的分析與測試. 希望有一天我能得到答案. 大家熟知的, 同時期的吳越兩地, 鑄劍工藝高超, 出土的越王劍, 劍身上的花格紋光亮如新, 劍刃依舊銳利; 據說是因為表面處理含鉻.  有人說這鉻是人為處理(那就厲害了), 有人說是因為埋藏土中, 土中的礦物雜質-鉻,留在了劍上.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 這兩千多年的劍能夠不生銹, 當初的制作工藝, 的確是非常之高超的.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件鳥尊體型還真是非常高大.   各位有沒有覺得它的腳長得還真奇怪;  像不像踩著京劇中男角們穿的高底靴? 看起來似乎有一些笨拙.  這兩天翻看了"中國青銅器"一書(作者馬承源先生), 看見一幅小小的黑白線描的圖像, 畫的似乎也是這種鳥形尊, 名為"鸷尊", 是日本泉屋博物館的藏品.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書上說, 尊是指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 而這件尊, 體型不知道夠不夠格被稱為中型?  單看外形, 它很像是圖錄上的那件陜西寶雞出土的何尊, 但是何尊體量大很多, 高度就有38.8公分, 口徑也有28公分, 且有著方形的圈足.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高度連上蓋: 17.5 公分, 整器寬約: 23 公分. 這是一件體積不大的觥, 不稱它為牛尊, 是因為它的本體開口似匜而大, 上蓋配合開口, 自然做得也大.  而尊, 通常是在背上開口, 通常開口小, 蓋子也小.  這件觥表現的是一隻形體肥壯敦厚的牛.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高度約: 24.8公分, 寬度(由流到尾)約: 22 公分 爵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 早在夏代就有了爵的出現. 有說爵是祭禮中用以獻酒/注酒的禮器, 也是宴饗的飲酒器或酌酒器, 一說是溫酒器, 好多種說法, 總而言之, 它是最早出現的酒器. 哇! 想想, 中華民族用酒的歷史可真悠久, 遠古時代祖先們就會釀酒並製造出尊貴精美的酒器, 現代人們推崇的各式洋酒, 那時還不知在哪裡呢! 可為啥大家現在卻只說洋酒好呢? 真搞不懂. 這件爵形體高大, 用來飲酒, 似乎多有不便, 獻酒或酌酒倒有可能. 此爵流槽較寬, 流壁也高, 菌形柱位於流折處稍後的地方. 爵體圓粗, 爵底為圓形, 流/尾比例均衡. 三個椎形足, 高而外侈, 為斜立狀. 扳手上飾牲首, 流與尾的下方及爵體上均有扉棱. 爵體上的地紋及主紋, 因為較厚的銹層堆積和本身受到的侵蝕較嚴重, 所以紋飾渙散不清, 線條也較模糊.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度約: 20 公分 (連耳則高約: 25.5 公分) 鼎口直徑: 21.5 公分 此鼎應該是我所看過最大體積的鼎了. 其它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錯金銀圓鼎, 雖然常見, 但體積都小過此鼎. 仍然是商末常見的三層花工藝, 滿工的紋飾, 慣常得讓人眼花撩亂. 鼎斂口, 有寬約1.2 公分的折沿, 兩耳立於沿上, 耳並不與三足中任一足呈直線, 而是與三足對稱. 鼎腹飾三組寬大的獸面紋, 中以扉棱相隔; 獸面有著較大的角, 角尖向內捲, 眼較小, 眼側有葉狀的耳; 不高的額, 寬寬的鼻樑, 鼻樑中線稍稍高起, 小鼻孔, 大嘴巴. 耳朵外側延伸出去的條狀紋及其下方的短小紋飾, 該是代表著身體和爪子吧? 鼎足呈蹄狀, 上半部飾鼻樑起戟的獸面紋, 當然, 鼎腹上的獸面紋鼻樑又和蹄足上的扉棱在同一線上啦! 蹄足的下半部則是光素的, 但是在扉棱下方可以看到不明顯的範痕. 圜形的腹底, 其上的範痕是明顯凸起的Y字形, 這凸起的範痕還延伸到了蹄足的內側. 鼎腹內部靠外緣處(很奇特, 不是在正中央)的位置, 鑄有模模糊糊的數字銘文. 整體銹層均勻, 顏色翠綠.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