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買下它, 我想是基於兩種原因:  1. 它器形特別. 器身是扁的.  2. 它的壺蓋上有漂亮的銀箔柿蒂紋.  同樣的漆扁壺, 曾經在圖錄上見過.  不過我就覺得那蓋子設計的有點欠妥當, 因為它跟本沒法蓋緊;  蓋上去鬆鬆的, 所以有一天,  它就被我跌到了地上.  馬上, 漆層就出現了小小的開裂, 呈現出數條細細的裂縫. 好可惜!

第一眼看見它的時候, 問了相熟的店主人一個很蠢的問題: 顏色這麼新啊? 哪是老東西啊? 唉! 就算真的是新的, 人家會告訴妳嗎? 在店主人再三的保證之下, 半信半疑的帶了它回家.  一直到今天, 扁壺的肚子裏, 還看得到泥沙的痕跡, 雖然沖洗過很多次了, 但壺口太窄,  壺體又深, 也實在沒法再清的更乾淨了. 我看除了蓋子上的變了色的銀箔以外, 整個的扁壺看起來就像剛做好的一樣呢!

 


我不禁想到早期曾花了兩三千塊買進的一枝鳳鳥形的杓子.  這只杓子的造型常出現在漆器圖錄中.  現在回想起來, 那杓子造型粗糙不說, 那黑色的漆, 也黑的太徹底了些, 是死死的墨黑, 而不像手上這些漆器, 是一種偏向咖啡色的黑褐, 這種黑褐也不是很均勻的完全一個顏色, 有時褐中帶局部的黑或黑中帶局部的褐.  而且那墨黑還有大紅都帶著刺眼的光澤, 就像是新塗上去的一樣, 感覺也只有薄薄的一層.   不像手中其它的漆器, 黑褐色帶有沉穩的氣質, 朱紅色也顯得古樸.   同時因為層層疊疊的髹漆, 已在器表形成一個堅硬的漆皮殻, 這殼會因為外力撞擊而有裂痕或碎開.  而且按照傳統的做法, 需要工匠在髹漆前要有細緻的補灰的動作, 就像我们在油漆牆體前要先補灰把牆面找平一樣, 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光滑平整的外表.  而這只杓子, 在單薄的漆層下, 還能看得出木紋的凹凹凸凸, 連補灰的工序也沒有.  想來現代人沒有耐性與時間來按照古法多層髹漆多次陰乾, 所以才有這樣低劣的仿品出現, 更好笑的是, 我居然還會買進這樣無法入眼的低檔仿品.  一定是因為它的造型太深入民心, 所以就掉以輕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