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蓋方鼎一件, 有蓋圓鼎四件, 共五件."鼎", 這個原本是上古青銅時代, 王室貴族们所用以烹煮食物的器具; 後來演變為重要的禮器, 用於祭祀, 記事, 喪葬, 朝聘, 饗宴...等等的活動之中.  在商周兩代, 更將大型的鼎做為國家宗廟之重器, 視為政權的象徵.  鼎的制作相傳始於夏禹,  夏禹鑄九鼎, 象徵當時的天下九州.  我们常說"一言九鼎", 用以表示承諾的份量之重, 與不會改變之堅決.    春秋戰國(東周)時期, 禮崩樂壞, 各諸侯國之間爭戰不已, 對當時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不那麼尊重.  身為諸侯之一的楚庄王, 在周王室所轄的邊境上耀武揚威的閱軍時, 竟傲慢的向前來慰勞的周定王所派使臣問道: 聽說大禹鑄有九鼎, 現放在洛邑(東周首都), 我想問問, 這鼎有多重啊?  前面說過, 這鼎是國家政權的標誌, 同時象徵周天子的威儀與尊嚴; 身為諸侯, 卻有此一問, 洩露出楚庄王想取周天子而代之的企圖與野心.  這個"問鼎之輕重"的典故, 就成了"問鼎中原"的由來了.

 

鼑的形制主要為圓形, 三足雙耳, 小形的, 通常還有蓋; 或矩形, 四足雙耳.  還見過一種流鼎, 多了個似茶壺的流嘴.   晚商到西周中期的鼎, 銅材精良, 紋飾神秘,  制作最為精美.  鼎不僅是王室貴族的日常用器與祭祀禮器, 在其死後, 鼎也是隨葬的重要器物之一.  對於鼎的使用, 在西周是有著嚴格的制度與規範的.  例如, 只有周天子可以享用數量為九的列鼎; 諸侯用七鼎, 大夫五鼎, 元士三鼎, 士只能用一鼎.  而平民百姓是絕對不能使用的.  那麼, 平民百姓用什麼容器煮食呢?  那時, 鐵器都還沒出現呢.  再想一想, 當時是奴隸社會, 除了這些特權階級, 所謂的平民百姓, 應該有好一部份是奴隸吧? 他(她)们都能煮些什麼呢?  有空得查一查.  這些特權階級所使用的列鼎, 往往形制, 花紋類似,  但大小不同, 尺寸依次遞減.  而現在我们一般博物館中常見的, 均為單件, 而且尺寸不小; 通常是為了某一特別事件而鑄, 而且大多鑄有銘文.  例如,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之一 - 舉世聞名的"毛公鼎" 就鑄有長達497字的銘文, 堪稱鼎中之最.  但在中國的科學考古中, 倒不乏列鼎的發現.

 

前面所說, 均為青銅鼎的使用, 而這裏想要介紹的是一組少見的玉鼎.  在一般的玉器圖錄上, 少見玉制的鼎; 曝光率最高的, 該是那一只清代乾隆年間仿古的召夫鼎.   這套玉鼎, 是一方四圓的五件套.  因為一般常見的青銅鼎, 為著因應實際用途(例如: 烹煮), 所以形制都不會太小.  這套鼎, 從材質與尺寸來看, 純粹只是做為觀賞用的擺件, 而且每一只都有著琢制精美的鼎蓋.

CAM00534

 CAM00537

CAM00538

五鼎中尺寸最大的是方鼎, 矩形的口沿, 長約 8.2 公分, 寬約 6.4 公分, 總高度(連蓋)約 15 公分; 如果計上雙耳, 最寬處約有 13公分.  先看蓋子, 蓋子的頂端是一中間凹陷的方鈕, 方鈕有著向外翻的口沿; 鈕下是一個平台.  蓋身由平台下向四周徐徐下降.   鼎腹正面由正中的獸面紋(像是牛首 ), 加上上方左右各一的鳳紋及下方左右各一的方折卷鼻蛇身龍紋所組成.  鼎側仍是方折的蛇身龍紋.  鼎足是柱形的蹄足.  有著被直角一分為二的獸面紋飾.  鼎的雙耳始於鼎腹之側, 而非立於口沿. 雙耳修長, 頂端微向外撇,  線條非常優美流暢.  倘若將此修長的雙耳立於口沿, 則整體比例流於過長, 不會協調.  可以想見工匠構思之慎密.  而工匠的高超手藝不僅顯見於方鼎造型之端凝與紋飾之精美繁複; 其鼎蓋與方鼎口沿處之間, 一經蓋上,  不見一點空隙, 用手推蓋子, 可是紋風不動的.  其絲嚴密合之程度, 測量計算之精確, 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啊!

 CAM00536

CAM00533

CAM00663

其餘四鼎皆為三足有蓋的圓鼎.  最大的口沿直徑為8.6公分, 最小也有8.2公分, 高度(連耳)大約在10.8到10公分之間.  圓鼎的蓋, 有一個弧形的橋形鈕, 鈕的兩端各飾一牛首.  牛首有著上彎的牛角, 牛角下是耳朵, 以誇張的近乎直立的欖形代表眼睛; 比例極為精確, 形像寫實生動.  鼎腹以弦紋分成兩區, 上區較窄, 此區飾有突出的扉棱以及圓眼, 尖喙(喙呈90度的轉折向下)的鳥紋.  其羽翼與身軀皆成長條的蛇身狀, 以因應此區狹長的空間.  下半區較闊, 共飾有三組線條繁複的獸面紋, 粗眉, 闊嘴, 嘴旁可見琢有上舉並向內卷的翼與向內彎扣的腳爪.  鼎腹下是三條圓柱形足, 每足均飾有簡化了的獸面, 獸面之鼻樑以一出脊的扉棱表示.  所有紋飾均為減地隱起的淺浮雕, 工藝精湛; 構圖繁複, 紋飾不留空隙.  這樣滿滿的佈局, 也是春秋戰國玉器的一個特徵.

 

若按周制, 這一套五鼎, 或許是哪一位大夫用於觀賞之用的陳設用器.  如此的富麗堂皇, 想來當時也是得之不易吧?  而今,  面對這祖先留下的傑作, 心中更多的是對於我们的古代工匠所擁有的驚人手藝與出眾審美觀的歡喜與讚嘆.  縱使經過了時間長河一兩千年的洗禮, 祖先的天才與手藝, 依然閃耀著令人不敢逼視的耀眼光芒, 一點都沒有褪色啊!

CAM00535

圓鼎的蓋子.  拱橋搬的蓋鈕, 兩端是生動的牛首造型.  感覺上, 工匠只用了簡單的幾筆, 就把牛首刻畫的活靈活現; 是不是很生動很逼真呢?  工匠的功力十分老到.  小時候家裏不吃牛肉, 媽媽說, 因為牛替人們耕田很是辛苦, 所以不忍吃牛.  不過, 我想另一個現實些的理由, 其實是因為當時牛肉少見而且昂貴吧?  居住的眷村後面, 是一大片稻田, 田地後頭是一片傍著小河的竹林.  農夫常常把那頭身形碩大, 頭上長著彎角的黑色水牛拴在竹林裏, 讓牠在那裡吃草休憩.  小時候的我, 其實有一點怕那頭牛, 因為牠看起來好大一隻, 有一點可怕.  有一天, 突然發現, 大水牛身邊有一頭小牛相伴, 小牛看起來調皮些, 也比較沒有威脅性, 一對大大的, 水汪汪的眼睛, 好可愛!  春天的梅雨季節, 看穿著簑衣戴著斗笠揮著細鞭的農夫, 在田裏和大水牛一起犁著水田, 襯著背景那雲霧繚繞著的青山和蒼翠的竹林, 感覺就像是一幅美麗而濕潤的國畫.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 不見了水牛的蹤影, 再來, 農夫也不再耕田, 改種了整片容易打理的番薯.   而今, 昔日的大片田地, 蓋滿了密密的高樓住宅, 小河變成一條水泥溝圳.  可是, 春天時水牛犁田的畫面, 卻像是蝕刻的版畫一樣烙在我年少的腦袋裏, 到今天都不能忘記.  那種滄茫, 寧靜且平和的畫面, 對生活在水泥叢林的現代人來說, 真是久違了!  身邊事業成功的朋友, 說道好想回台灣鄉下種地去; 想來看盡了人世的紛紛擾擾, 也追求過了令人豔羨的富貴榮華,  人過半百, 卻一心想念起故鄉土地的芬芳吧? 於是我鼓勵著這個朋友在他的山裏溪澗裏養魚養毛蟹, 慫恿著那個朋友在他的地裏種有機蔬菜和水果, 然後等有了收成, 我們就可以登門造訪, 吃個痛快還可以不用給錢! 多棒啊!  哈! 哈! 歐巴桑愛貪小便宜的毛病又犯啦!  朋友們就請多多包涵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