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屏寬: 73 公分, 高: 22 公分, 木框厚度(不計底足): 4 公分. 其實心裏很掙扎, 猶豫不決是否該把這座屏放上來. 我想, 如果我事先在圖錄上見過這一模一樣(僅尺寸不同)的漆座屏, 我應該不會買下它. 我會認為, 這是一件現代工匠照圖錄按圖施工所制造出來的仿品. 雖然店家向我拍胸脯保證, 這絕不是新品, 我仍是疑心大起, 因為, 這些漆器太新淨了. 外觀光鮮亮麗, 漆色鮮豔如新, 沒有半點老舊的痕跡(這其實和天然大漆的耐酸鹼, 防水抗潮以及耐腐蝕的特性大大有關), 也看不到老件常見的殘缺(後經仔細審視, 發現了一處開裂, 一處修補), 完美得令人吃驚, 也難怪我心存懷疑. 至於圖錄中常提到的由於漆器常年浸於地下水中因而飽吸水份, 如果出土後脫水不當, 將造成漆器扭曲變形 這樣可怕的情形, 很明顯的, 也沒發生在它身上. 但出於對漆屏無與倫比的精美做工之喜愛, 我還是咬咬牙, 任性的把它帶回了家.
不消說, 當見到這件需動用極多工序(不都說, "一杯卷用百人之力, 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的尊貴座屏, 竟然出現在我小小的斗室之中; 我那"可憐又沒人愛"的古椎老公, 毫不客氣的問我: 又是哪裏弄來的現代工藝品啊? 在他的觀念裏, 只要用上先進的現代科技與工具, 沒有什麼是不能仿制的. 管你是玉器, 瓷器還是漆器..., 總而言之, 市場上哪來那麼多老東西讓妳買? 就算有老東西, 也輪不到我; 那是只有火眼金睛, 又口袋深深的收藏家才有資格涉入的範疇. 再說了, 就連專家都說, 現在市場上的東西, 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貨.....等等...等等.... , 每次想到這裏, 再看看我陸陸續續買進的那幾件漆器, 我總是越看越心虛...., 尤其那幾件顏色漂亮, 又無損傷的, 越看心中越有疑慮. 而被我拿來當參考書用的圖錄, 明清時候的剔漆, 雕漆以及到民國都常見的大漆彩繪與描金介紹的最多, 而戰漢的漆器少見. 看來看去, 就屬馬王堆和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最常見, 几乎成了標準器. 其它能夠參考的實在不多. 雖然漆器在漢代是一項很重要的工藝品, 貴族富紳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大一部份也是漆器, 但漆器的製程繁瑣, 工序極多; 費時費工, 成本高昂; 因而當陶制品的技術慢慢成熟, 高貴典雅的漆器就淡出了舞台. 雖然到明清時代仍有漆器的使用, 並出現新的品種, 但它已不再是重要的項目了, 因為那時瓷器的使用才是大宗. 倒是隣國日本還一直把這源自中國的工藝當成國寶一般, 不斷的精進, 沒有中斷. 最近幾年, 中國福州也出了新的漆藝家, 把古老的技術用現代的風貌來加以展現, 把老祖宗的手藝再次發揚光大; 這點很令人鼓舞.
這件座屏透雕著四隻飛揚跳躍的公鹿, 四隻体形大過公鹿的鳳鳥,鳳鳥嘴中啣咬著蛇; 兩隻頭朝下的鳥, 鳥嘴與鳥爪緊緊抓住兩尾盤繞的小蛇. 屏座最下面是兩隻大青蛙, 詭異的是, 每隻青蛙的屁股均被一隻身形粗大的蟒蛇, 張口緊緊咬住. 蟒蛇的身軀纏繞在屏座最下方, 形成兩邊的座足, 座足上還可以發現一隻鳳鳥的頭部, 同樣做張嘴的動作, 咬住蟒蛇. 翻轉來看屏座的底部, 那從屏座底部延伸而下的蟒蛇蛇身, 盤繞成讓人眼花撩亂的一團. 整個座屏以黑色的大漆為底, 用上紅色(大漆調和朱砂)和泥金的金色描繪出各式動物身上的紋飾. 很典型而又華貴的用色, 也是一件大氣又高雅的擺件. 我對蛇這種動物, 沒有什麼好感; 我的一位好友, 可是連聽到"蛇"這個字, 都會驚嚇到花容失色, 如果讓她看到這件作品, 唔, 後果不難想像. 但我卻很喜歡漢代工匠對鹿紋的詮釋. 座屏上健美活潑的鹿, 歡快的跳躍; 忘了在哪一本書上曾經讀到過, 作者形容少女修長健美, 奔跑著的雙腿, 就猶如小鹿一般; 我還喜歡公鹿秀氣的臉頰和頭上分叉如樹枝般細緻的角. 謝天謝地, 那些細緻而又脆弱的鹿角, 沒有遭到損傷; 倒是有一隻鹿的前腳, 看得出來曾經折斷過, 又被仔細的修補了起來.
從尺寸上來看, 座屏體量不算小, 看似木制, 但份量不重; 只用單手, 就可以輕鬆拿起. 用手撥動那四隻鹿(是的, 這四隻鹿是立體圓雕, 而且可以活動; 並不和其它透雕的紋飾相連. 其它的動物紋飾均是固定, 不能活動的. 我覺得這個設計很有趣味性, 很好玩), 可以感覺到材質的輕巧. 可能原本的材料就不是木質緊緻的那一種. 會不會一方面是因為木質碳化後的結果? 根據我從開裂的鳳鳥翅牓上所觀察到的, 木質發黑, 有點像是木炭一樣. 但是木質要怎樣在有漆層的保護之下而達至碳化呢? 這我沒辦法理解, 恐怕要留給專家去思考了. 不過座屏看起來又不像是蔴布胎的漆器, 否則從斷裂處應該可以看出蛛絲馬跡來. 重點是, 座屏的華貴與典雅, 還帶著張揚的氣勢, 很令我著迷.
有時間, 我還想介紹一下其它的漆器收藏, 尤其是件七子漆奩, 小小的各式形狀的木盒, 盒蓋上還鑲有銀制的柿蒂紋, 放在一個大圓盒裏. 是漢代貴族婦女的梳妝盒, 精緻又實用. 可惜不見盒內的梳妝用具, 好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