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鑽木取火的這一發現, 使原始社會的先民脫離了黑暗長夜, 也使人類揮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  進而在發現了可供燃燒的燃料(如天然的石油,煤塊,從動物身上取得的油脂....等等)之後, 如何貯存並使火源隨人類的活動而移動,以使照明的取得更加便利; 相信這就是啟發人们研發燈具的初衷吧. 我们可以依人類發展的歷史來推想, 在石器時代, 或許鑿石以貯油膏; 當人们懂得制陶了, 就有了豆形陶器燈具的出現. 再來有青銅, 有琉璃, 有鐵, 有瓷......等.  不同的材質, 帶來不同形式的燈具. 貴族的燈具, 材質高貴, 造型華麗; 平民的燈具, 材質普通, 造型樸實.  燈具不僅是照明用的實用工具, 應該也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徵.

 

以漢代的銅燈為例,最出名,並常出現在圖錄裏的, 肯定是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墓出土的銅質鎏金長信宮燈了.  聰明的制燈工匠, 為燈具設計了防風的燈罩, 以及排油煙的導煙管; 導煙管終端與燈具主體的腹腔相連, 如此油煙才不會外逸,造成空氣污染. 腹腔內設計為一個盛水的容器, 裏面注入清水,不但可以降溫, 還可以溶解煙塵. 當然, 這種燈具是屬於比較複雜, 制作成本較高的高檔燈具, 必須是貴族, 有錢人家才用得起. 不得不佩服那時的古人已經有了科學又環保的設計概念, 這燈還可以藉燈罩的開闔來調燈光的明暗及照射的角度喔. 犀利咧. 

相同設計概念, 並同樣大名鼎鼎的, 還有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錯銀銅牛燈. 此燈於1980年出土於江蘇揚州東漢廣陵王劉荊墓. 銅牛身上,有各式的流雲紋, 螺旋紋, 三角紋等圖案為底, 並飾以龍,虎, 鳳, 鹿等各種珍禽異獸. 紋飾華美;器型碩大.  也只有王侯之家, 方能配用如此華麗, 大器的燈具. 它不僅是實用器, 也是一件珍稀的藝術品. 大家都說, 漢代的工匠所塑造出的動物, 表情生動威猛, 有攝人心魄之意, 看見這件銅牛牛首的造型, 您是否有同感?

而尋常百姓家所用燈具, 肯定以實用為主; 器形相對簡單,材質也較普通易得.在大陸出版的  "油燈收藏知識30講-陳履生編"這本書裏, 同為漢代,我们看到有銅制的, 陶制的燈具, 造型非常簡潔, 燈盤,燈柱及燈座, 這就構成所有的部件, 平易近人得多了.  至於用玉為材質所做的燈, 官方記錄的僅有北京故宮所藏一只白玉.燈. 我翻看其它的玉器圖錄, 也沒看到類似的玉燈. 各位看官, 您可別跳出來指責我的玉燈肯定是偽品...等等. 我只當它是一組工藝不錯的玉制品,  所琢磨的圖案又符合我所喜歡的漢代特色, 所以才納入收藏.  就算不幸它是新仿,可以仿得如此高明, 光是玉材, 手工, 及工匠所花費的工時, 我都覺得值了.

先看它的材質, 應是和闐玉, 但玉材帶灰, 局部有褐色沁, 有綹.  玉質滋潤有光澤.  主體分: 燈盤, 燈柱及燈座3部份. 燈盤: 圓形, 淺腹, 盤面光滑; 盤中央有一個五瓣形的團花短柱.  盤壁外側琢有3條首尾相連的方頭螭龍, 螭龍腦後拖著長髮, 長長的扭絲紋尾, 尾端捲成突起的一球.  全身成"S" 形, 敏捷的在狹窄的空間裏自在游走, 毫不顯擁擠, 滯礙. 3條螭龍中, 除一條未受沁外,其餘兩條均有部份帶黑褐色沁, 受沁較嚴重的部份, 因受侵蝕, 致使表面玉質呈現凹凸不平. 燈柱的上,下兩端琢著勾連的雲紋, 中間則是一條穿雲的螭龍. 略帶方形的螭頭,眼,鼻及嘴, 均擠在了頭前方三分之一處. 它的嘴, 鼻是處在同一條線上的. 它頭上沒有長角或長髮. 為表現"穿雲"的題材, 螭龍的身體有部份不可見, 而在身軀隱沒處, 都會見到兩條弦紋, 代表雲層. 這個表現手法, 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  在另一只我所收藏的高足酒杯上, 也出現同樣紋飾. 燈柱下接著燈座, 燈座上仍裝飾著穿雲螭龍.  這一隻的龍頭上,清楚可見長著獨角.  燈座足底微向內凹進, 光素無紋.

 至於燈柱上的勾連雲紋,用放大鏡可以觀察到, 有些彎曲的弧線, 它是不連續的.它是由短短的, 帶有小小弧度的細線, 若斷若續的組成了雲紋.我並不肯定這是不是鑑定漢代玉器的其中一個刀法特徵- 跳刀.  因為我所看過的書本中, 並沒有把跳刀的解釋和實例結合在一起. 我只能用想像來描畫跳刀的樣子. 古玉收藏三百問中寫道: [人们能夠一見的跳刀技藝, 目前主要出現在漢代玉器上. 跳刀是用手工刻出的陰刻細線, 線條細若游絲, 彎曲有度, 構圖極其準確, 但若斷若續. 這種線條是所謂的昆吾刀劃出, 在玉璧及玉佩飾上大量出現].  至於網上提到的出現在瓷器上的跳刀手藝, 應該與玉器的跳刀並不相同.

這對玉燈的3個部份, 是分別琢制後, 再黏在一起的.  由於黏連的很緊密,即使用了10倍的放大鏡, 也只能觀察到細細的一條線出現在黏連的地方. 沒有任何黏膠溢出的現象. 我很想知道, 在古代, 古人用什麼材質的膠來黏連玉材.  畢竟, 那時可沒有萬能膠.  燈柱的長度與直徑, 制作得很合乎人體工學, 拿起來順手又舒服; 繼燈體的優美造型與生動紋飾外, 又記一功. 基於玉材怕熱, 我總覺得拿玉做燈, 大有不妥.  看燈盤盤面極之光滑, 不像有曾被燃油浸潤的現象.  如此不見使用痕跡, 這燈, 應該是陳設品, 而非實用器吧.

  CAM00929

 CAM00931

 CAM009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