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漢和唐朝一樣, 國力強盛, 對外交流頻繁, 這時候, 帶西亞風格的牛角杯傳入了中國.  漢朝工匠受此影響, 雕琢出了帶有東方特色,同時具有極高工藝水平的角形杯.這只角杯從形體上而言, 真是個大傢伙.  本身應是青玉材質,整體帶灰色,帶黑褐色的沁色. 沁色如同絲絲的牛毛, 遍佈器身. 玉質非常油潤. 摸著螭龍高高突出的胸肌的部位, 你會覺得它好像要沁出油來似的. 形容有點誇張, 是賣家說的啦.不過,這種油潤可不是那一種黏手的油膩喔,  我曾在網上購買據說是清代的老合闐玉件, 收到東西時, 摸起來黏黏膩膩, 像是塗了沙拉油.  這個角杯可不是這樣, 手感乾爽, 但感覺很滑, 很滋潤, 有點像是摸著嬰兒皮膚的感覺.

 

看杯的紋飾, 該是漢朝極其流行的頭頂拖著兩束長髮的螭虎.漢朝由於神仙思想盛行, 辟邪,天祿, 螭虎等神獸興盛一時, 而螭虎更是當代極受歡迎的紋飾. 哪裏都看得到. 圓雕的螭頭, 威風凜凜的雕在杯口的位置, 它有一雙大而圓突的眼睛, 一雙粗粗, 尾端向內捲曲的濃眉緊緊附在眼的上方. 有一個闊獅鼻. 它張著大口,工匠仔細的雕出了口中的舌及尖利的牙. 杯身則高浮雕著它雄健的胸肌, 胸肌下半部, 以前端尖尖的柿蒂紋表示. 胸口旁是長長的向兩邊及斜下方伸展的羽翼.羽翼尖端,優美的內捲. 翼上可見魚鱗狀的刻線.翼下可見粗壯的腿及銳利有力的爪子.腿肘的部份,以短但密集的陰刻線來表示獸毛, 這種雕刻方法, 在漢代的動物雕刻裏非常之常見.  角杯正面底部繁緮的紋飾, 其實是一個顛倒的獸首,得把角杯倒過來, 才能看到它一雙大大的菱形眼,  佈滿長陰刻線且尾端內捲的眉,  長鼻子和鼻翼,下巴上飛揚的鬃毛, 頭上兩隻猶如覆滿鱗片的角(這同時成了杯子前方底端的兩個支點), 角的後方則是兩隻水滴形的耳朵 . 這杯因為有兩隻獸角做為前面底部的兩個支點, 加上背後一條粗大卷曲並分做兩股的扭絲紋尾巴做另一個支點,  所以,  器身雖大而墜手, 但它仍可以穩穩的站立.  說到它的尾巴, 我實在忍不住要多囉嗦兩句, 看看這條丰滿圓潤的尾巴, 看看它優美的線條,  轉折如此圓滿流暢, 以360度的圓滿在末端捲攏;  給人優雅卻飽滿有力的感覺.  尾巴上的紐絲紋, 有著突起的稜脊, 摸起來有扎手的感覺, 這也是漢代絞絲紋的一個重要特徵喔,  明清時期仿古的絞絲紋, 很多時以陰刻線表示, 因此手感平滑.   尾巴有 的地方因為土蝕等因素,  以至凹凸不平, 稜脊不再尖利.  我不禁要想, 漢朝時的古人若真的要用它飲酒,  恐怕得要有一點臂力才行, 否則哪舉得起這麼重的玉杯啊? 不知道會不會僅是一個陳設用的裝飾品而非實用器?

 

翻查了許多資料, 最出名的一只西漢角杯出土於廣州南越王墓.   從照片上看,  這只杯似乎不能直立, 如果杯中有酒,  只能拿在手中以防灑出吧?   或許, 在當時應該有設計了特殊的腳架,  用來支起角杯, 這樣就不用老是拿在手裏了. 角杯似乎只在漢代流行.  不過陜西西安何家村窖藏中的一只唐代獸首瑪瑙杯, 似乎和漢代角杯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帶著西亞風格, 不過瑪瑙杯似乎不是唐代工匠所做, 因為它是珍貴的孤品, 海內外均未發現類似的杯子.  不像玉制角杯,  同類的玉杯常常會出現在人们的視線.  這只獸首瑪瑙杯同時也是陜西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永不外借.

而明,清兩代倒是有仿漢代角杯的制作. 而仿品有兩點與漢代工藝不同:

1) 漢代角杯, 大部份杯口呈正圓形, 而仿品大都為扁圓形.
2) 漢代角杯上的扭絲紋(例如:尾巴的部份), 和戰國時的工藝一樣, 線條有脊,   也就是說, 紋路是深雕一樣 的效果, 用手可以摸到一條條尖利扎手的突出的稜脊. 而仿品則僅於平面上陰刻並行的線條, 手感平滑, 沒有扎手的感覺.
  

漢代角杯, 因它的形體特殊, 杯身大器, 加上華美的紋飾, 及漢代工匠選料,雕工之精; 被譽為杯中之魁首.看官,您是否同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