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世紀80年代, 在湖北省隋縣所發掘的戰國時期曾國國君-乙(稱 "曾侯乙)的大墓中, 除了出土舉世矚目的成套編鐘及華美的青銅器外,同時出土了大量青銅兵器.  其中包括了"戈". 古時, 將戈或矛組裝在長杆上, 就成了古代作戰中常用的長兵器-戟.   從曾侯乙墓中的青銅戈照片來看, 與我所收藏的白玉戈,  基本型制是相同的.   一開始, 我並不明白為何白玉戈上要有3個長方形孔;  看了照片才知道, 這是為了要將戈嵌於長杆上而設.  當然, 這支玉戈並沒有半點實用價值, 看來僅是陳設用器.  玉戈原本應是和闐玉所制, 但受土蝕的關係,玉色表面帶有微黃.  但仍有部份顯露出它原先溫潤潔白的玉色.

 

 

戈的正面高浮雕著3隻螭虎, 牠们都帶有漢代螭虎的典型特徵,但形貌不完全相同. 牠們都有略帶方形的臉, 大大的眼.  最上的那隻, 腦後沒有長髮, 但牠的背脊上突出一條堅利的脊柱.  牠的背後, 則是一隻拖著長髮的鳳鳥;  有著水滴形的眼睛和彎勾的鳥喙. 中間和最下的兩隻螭虎, 都拖著向後飄揚的長髮. 我自己很喜歡工匠對長髮的表現手法,  線條流暢; 注意看, 這股長髮都從兩側向內側微微凹陷, 有一個特殊名稱叫-平地起窪工藝.  髮尾向內捲, 並飾有代表毛髮的短小陰刻的細線.上面的兩隻螭虎, 都有著像猫咪一樣向上豎起的耳朵, 下面那隻則是耳朵平伸而出,耳尖向內; 這種耳朵, 在其它用平琢的手法表現的螭虎紋上很常見. 我們還可以看到用扭絲紋表示的尾巴, 僅用目視, 不用手摸, 都可以感受到紋飾堅利的稜脊(這種表現手法, 流行於戰國時期. 而漢代的螭虎尾巴開始分叉).  尾巴的尾端捲起成高高的一球, 像不像一球冰淇淋?  忍不住要說, 工匠們實在超有耐性, 看看螭虎的嘴巴, 牠们都有著整齊的上下兩排牙齒, 上下各有兩隻尖利的獠牙互扣. 從兩排牙齒的中間, 工匠一絲不茍的琢出口腔.  真不知他們用了什麼樣的工具,  和多大的耐性, 才能在如此擁擠狹小的空間裏, 琢出如此極度寫實的虎口.  想到自己火爆急燥的性格, 如果要我生在漢代, 做一個治玉琢玉的學徒, 不用三柱香的時間, 我一定已經抓狂了.

 

戈的背面, 僅在柄的上方, 一個長方形框內琢有卷雲紋. 其它地方光素無紋. 這種兩頭向內捲的雲紋在戰國及漢代都非常流行. 我感覺很像一只豬腰,  或者元寶.  有的圓胖, 有的較瘦長. 清代則稱之為臥蠶紋. 在卷雲紋的中間藏有一條龍, 不過我只能看到一顆略帶方形的龍眼, 龍身在哪裡, 只能靠想像了.  戈的背面並非一個呆板的平面喔, 戈的援的部份(也就是有刃的主體),  它中間是微微隆起, 兩邊較薄. 拿起來手感舒服, 工匠的心思可見一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