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鬲是煮粥之器, 形制緣於新石器時代所使用之陶鬲.  古籍上指出: 空足之鼎, 謂之鬲. 它的外形猶如有頸的圓鼎, 但腹部分襠, 形如三只口袋.  腹部下, 則為三個較短的柱形或尖形或蹄形的足.  袋形腹是為了擴大受火的面積, 好讓食物能較快的煮熟, 但到了后期, 袋腹也逐漸的退化,  且多數鬲又飾有精美的花紋, 看來並不適用於明火烹煮, 應該只是用來盛粥, 而不是煮粥.  鬲出現於商代早期, 西周中期以後大為流行, 但到了戰國晚期, 鬲這個品種便從祭器與生活用器的行列之中消失了.

 

這件青銅鬲, 侈口, 口緣上一對立耳, 頸部較長, 呈直圈式樣, 頸下漸收; 腹部分三襠, 其下為中空的短柱足. 頸部飾有六組龍紋, 其間以扉棱相隔.  其中三條扉棱對下, 是有冠的牛角獸面紋, 扉棱與牛角獸面的鼻樑正中呈一直線, 此處可見對範的範線痕跡, 一直延伸到足底.  牛首(也有書稱做牛角獸面紋)有一對大角, 角尖處翹起, 突出於器表, 大眼, 有耳; 鼻孔和嘴巴也都刻劃得仔細.  那一對高高突起的大眼珠, 看起來炯炯有神. 器身幾乎看不到有銹, 只在立耳, 口沿及袋腹內, 才看得到有較厚的藍綠色銹層堆積.  器表有兩處金屬渣的析出.  腹底與柱足可見明顯的範痕.  想來工匠並不認為範線有礙美觀, 因此沒把它給打磨修掉, 在我看來, 範線像是牛仔褲上的縫線, 還起著一點裝飾的效果呢!

非常喜歡這鬲的精巧與華美, 曾在圖錄上見過類似的青銅鬲, 對於牛首的刻劃沒有這件的立體, 牛角並不突出, 線條也比較平板.  這件的線條流暢, 立體感強, 尤其是分襠袋的豐滿而流利的弧度, 很令人激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