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鼎是商周成套祭祀用禮器中最主要的主角.  只要一說青銅器, 第一個會先想到鼎.  現在, 鼎仍常出現在我们的視野之中, 尤其在像台灣這樣寺廟佛堂分佈密集的地方, 這些地方必備的大形香爐, 不就是古代的鼎?  古代的鼎, 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當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鼎不僅用來烹煮肉食, 也用於盛載祭祀用的牲禮, 同時也是日常的食器出現在王室貴族的宴饗上, 還是用以記事和陪葬的重要物品.  大型而又精美的鼎, 還標誌著天子統治的最高權力而被放置於宗廟之中, 而用鼎的數量還代表了天子與諸侯貴族之間的尊卑上下的階級關係.  但是脫離了商周時期的奴隸制度, 進入封建時期後, 鼎也就失去了這些重要的特性.  到最後, 它就變成了我们常見的香爐.

在"中國的青銅器"這本書中, 就列出了多達95種各式各樣不同的鼎.  基本上不脫三足圓鼎和四足方鼎這兩大類.  這只圓鼎高度15公分(連耳則有20.5公分), 鼎口直徑17.5公分, 體量不大, 感覺挺袖珍.  鼎口有折沿, 雙耳立於沿上, 腹淺底平, 感覺像是一個圓形深盤, 腹下是三只蹄足.  鼎腹以弦紋分成兩區, 以細雲雷紋為地, 鼎腹的上半部, 飾有鼻樑出脊的獸面紋及圓形的渦紋, 渦紋形似五條水流向中心捲去, 中心處是一圓點.  下半部則是在三角形的區塊裏, 飾有大眼無足的蟬紋.  足的上部, 裝飾著鼻樑突起的獸面紋, 足的中間是簡單的兩條弦紋, 以下光素.

這些主要紋飾突出器表較高, 有著較強的立體的視覺效果, 尤其是那圓形突起的渦紋, 在貪吃的我看來, 很像一塊塊厚厚的可愛小圓餅(法國馬卡龍?), 黏在鼎腹上.  仔細觀察鼎腹那兩條弦紋, 線條並不規整, 兩條弦紋之間的距離, 時寬時窄, 歪歪扭扭的, 有的地方還出現了錯位, 線條銜接不上, 猜想這應該是範塊對合處.  這些看似不完美的小瑕疵, 透露出此鼎所採用的製作工藝的重要訊息, 同時也帶著古代手工藝的樸拙的時代氣息. 至於蟬紋的部份, 其中一隻蟬, 它的整個輪廓模糊不清, 身上應有的線條渙散, 應該是澆鑄時銅汁流動不好所造成的吧?  在蟬身正中有一條線痕, 一直延伸到腹底;  在腹底有一圈明顯的範痕並未被磨去.  現代人们用金屬線焊在銅器表面來假造範痕, 但這些假範痕的斷面呈圓柱狀(因為用的是圓身的線材), 但是真品的範痕大部份是三角形或接近方形(因為這是銅汁溢出造成的).   古時的工匠, 有時會將範痕打磨修整, 但還是不能百分百的去除痕跡, 用手可以摸得出來, 有時則將範痕保留下來, 例如這件鼎. 如果一件範鑄法時期(商周)所出的青銅器, 既沒有對範時產生的紋飾的錯位現象, 也沒有範痕, 那這件器物的真偽, 就需好好斟酌.  如果是用失臘法(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出來)鑄造的銅器, 表面光潔無範痕, 那就該用其它的方法來加以鑑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