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總高度(連耳): 20 公分, 上蓋直徑: 18 公分. 這是收藏中的第一件錯金銀銅器.  之前不喜歡收藏銅器, 是因為現今贗品銅器四處泛濫. 最早對青銅器贗品的印象, 是那種外部批著一層黯淡無光澤, 顏色單一沒變化的藍綠色塗層(連銹都不是!)的低檔貨, 只能當工藝品擺飾.  後來知道, 用各種的方法(土裏埋, 藥水泡, 色料加土點灑, 或用化學電解, 最麻煩最厚工的則是把真正的老銹黏在新件上), 可以做出比塗刷顏料更唬人的銹層.  因為自己一向偏愛玉器, 所以將大部份的精神與金錢都花在了中國人最愛的玉器上.  對於外觀顏色單調的青銅器, 就不太注意.  直到有一天看見了這種有著華麗裝飾風格的錯金銀銅器.  其實, 我一直不認為那銀白色的紋飾部份是銀的材質, 因為眾所周知, 銀經過空氣的氧化, 時間長了, 顏色會變黑, 不可能仍保有銀白的色澤, 所以, 稱其為錯金銀, 只是沿襲了一直以來慣用的說法.  我有一件漢代的漆器七子奩盒, 盒蓋上都嵌有薄薄的銀製柿蒂紋的銀片, 那些銀片, 無一例外的, 都氧化發黑.  另外的唐代鏨花銀瓶和銀碗等, 那些經過測試為銀的原材料, 也都在表面呈現出氧化後的黑灰色.  所以, 這種銅器上的紋飾, 應該不是銀.  但究竟是哪一種合金, 可能需要專業的分析與測試. 希望有一天我能得到答案. 大家熟知的, 同時期的吳越兩地, 鑄劍工藝高超, 出土的越王劍, 劍身上的花格紋光亮如新, 劍刃依舊銳利; 據說是因為表面處理含鉻.  有人說這鉻是人為處理(那就厲害了), 有人說是因為埋藏土中, 土中的礦物雜質-鉻,留在了劍上.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 這兩千多年的劍能夠不生銹, 當初的制作工藝, 的確是非常之高超的.

 

 說到青銅器的銹層, 以土坑器為例(指長期埋在土層中的器物), 由於土壤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溫度濕度酸鹼度及空氣和地下水的種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之下, 在漫長的時間裏, 和青銅器本身的金屬元素起了種種的化學變化(當然也包括了腐蝕).  運氣好的話, 能在器表造就出了一層層如同礦藏般的銹層(運氣不好, 整器腐蝕嚴重或長滿惡銹, 這就不用討論了).  這些銹層有著井然的層次和斑駁的顏色, 還有著氧化的光亮包漿, 常聽人說"紅斑綠銹", 指的就是這土坑器的美麗銹層. 但並不是所有的青銅器都有著相同特徵的銹層, 水坑器就不是這樣.  水坑器(這還有分, 是流動的水-例如江河之中,  不流動的水-例如水井,沼澤, 還是半流動的水-例如岸邊)以江河所出為例, 因為器表長期受水流, 泥沙的沖刷, 導致所生銹層表面光滑, 水同時也產生隔絕的保護效果, 使器表不至於氧化和腐蝕的太嚴重.  所以一般來說, 水坑器的銹層少而薄,  而且其精良的銅質也大部份都得以保存. 聽人說, 在四川雲南一帶的青銅器, 有從水坑而出的, 整器披滿藍色的銹層.  這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討論三星堆文物的書, 書裏提到, 在四川新都縣出土的末代蜀王木槨墓中所發現的一坑青銅兵器出土(應該說"出水")的情況. 在用厚厚的青膏泥密封著的長方形櫃子般的陪葬棺中, 蓄滿了偏鹼性的清水;  考古工作者在水中發現了各式的青銅兵器.  這些兵器在鹼性的純淨的清水中被完好的保存了兩三千年, 而且兵器器身還閃著"幽幽的藍光", 這藍光, 應該就是藍色的銅銹吧?  一般人不太喜歡收藏水坑器, 因為水坑器較難鑒定真假; 銹層又少又薄(緊緊貼著器表), 加上銅質較佳, 看起來缺乏了古意盎然的滄桑感, 反而比較像當代的仿品. 我只有一件青銅花觚是水坑器, 當初會買,  是因為它造形秀氣, 像是女生會買的東西.

 

在古代人的觀念中, 金有三種: 黃金, 白金, 赤金.  赤金指的就是銅(我们知道, 純銅, 也就是紅銅), 所以銅在古代, 也是屬於貴重金屬.  而銅加上錫鉛, 就成了青銅.  電視上的專家說, 這些青銅器在剛造好時, 應該是像玫瑰金般帶著淡淡的粉紅色的, 那應該好美的.  我有一部金屬佛經, 材質就是玫瑰金般的紅色, 但是在清洗前, 它卻灰黑又沾滿泥土, 貌不驚人.  紅銅顏色漂亮, 但太過柔軟, 拿來做成平面的經書可以, 鎚刻經文較易; 但不適合做成實用器, 太易變形毀損, 所以才需要加錫, 增加硬度; 加鉛, 則可以增加銅液的流動性, 利於澆灌銅汁, 鑄造時, 成功率較高.   用銅錫鉛合成的青銅所制之青銅器, 在青銅器的巔峰期- 商周時代, 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 例如, 王, 諸侯, 貴族等. 青銅器不僅是權貴們彰顯身份的日常奢侈用器, 也是用來祭祀天地神明的禮器, 還是天子威儀的象徵, 乃宗廟重器.  諸侯國之間的締盟, 貴族感謝君王的賞賜或重用, 王室發生的重大事件, 乃至貴族嫁娶, 家族記事; 都可以以銘文的方式, 記錄在青銅器上, 讓後代子子孫孫永寶用, 從這一點來看, 青銅器不僅實用, 還是歷史的載體, 有著傳承的功能.  想一想, 當3000多年前, 現今的歐美已開發的富庶國家, 那時候, 應該還處於渾沌的文化黑暗期; 而我們的祖先卻已有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 這一點真的很值得驕傲.

 

很偶然的機會看見了這一只有著金屬紋樣與銘文的三足圓鼎, 原以為上面的金屬紋樣是"鎏"上去的, 當實際上手檢查後, 才確定這些是更複雜的錯金銀工藝.  和商周時的垂腹形圓鼎不同, 此鼎鼎腹較淺扁而圓, 它的兩只耳朵不像商周時期的鼎是立在口沿上, 而是附在鼎口邊緣. 這方形的耳呈秀氣的長弧形 ; 鼎足上粗下細, 形如雞腿.  商周的鼎很少有蓋, 此鼎不僅有蓋, 蓋上還有三只環形的鈕,   加上華麗的錯金銀工藝, 我認為這應該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鼎. 整體比例和諧, 而且器身完整, 除了器身內外壁偶爾可見的小沙孔和澆鑄不完全而造成的表面不平整之外, 其它並沒有太大的毛病.

 

                                                           -    待 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