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 玉琴; 是中國的傳統撥弦樂器之一, 傳為伏羲氏, 神農式所作, 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初為五弦, 漢朝起定制為七弦.  是中國地位最高的樂器, 位列文人四藝 - 琴棋書畫之首; 向來被認為是高雅的代表, 是文人必修的技藝.  較為常見的形制是"仲尼式" 與"伏羲式"兩種.  古琴的外觀, 在外行人看來, 和古箏好像差不多, 但是古琴琴身修長, 古箏體寬; 古琴的弦數也少於古箏, 古箏的每條弦都有個支撐架(弦馬)架在琴面, 古琴則無.  而且古箏出現的時間在秦時, 也晚於古琴許多.  古琴的琴聲含蓄渾厚且低沉, 餘音幽長但聲量不大, 有古雅質樸之風.  不似古箏, 音色清亮高昂, 聲量宏大, 華美崢嶸.

 

我不懂任何的樂器, 很羨慕那精熟某一種樂器的人, 總覺得他/她們特別的有氣質, 有文化.  自己對古琴的聲音印象, 來自電影"赤壁"中, 周瑜與孔明的古琴雙人奏.  劇中飾演周瑜孔明的男演員們英挺又儒雅的古裝扮像, 似乎比沉鬱的琴聲更吸引我這歐巴桑的注意.  說到底, 自己只是俗氣的中老年大嬸, 相較起來, 鏗鏘叮咚的西洋鋼琴比較能抓住我的耳朵.  寫到這兒, 不禁想到, 二十幾歲時, 好朋友阿珠弄來兩張全球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在中正紀念堂的前排門票, 邀請我一起前去分享這國際級的音樂饗宴.  可是一, 兩個小時下來, 說來真是萬分的不好意思, 我真的被那低沉渾厚又節奏緩慢的琴聲催眠得昏昏欲睡,  實在覺得對不起阿珠, 也對不起那賣力演奏的音樂家.  音樂會終了, 抱著十分慚愧的心情搭車回家.  誰叫我極度缺少藝術細胞呢?

 

提筆寫這篇筆記的同時, 上網查了一下資料, 發現一篇很棒的報導.  報導了瑞典的女姓漢學家林西莉 (Cecilia Lindqvist) 在60年代於北京的古琴研究中心學琴的經過與她對恩師和古琴的深厚感情, 很感人.  林女士還在2006年出版了"古琴"一書, 此書並嬴得了瑞典最大的文學獎-奧古斯特獎的殊榮.  此書經過修訂, 在中國也有出版, 並被列入中學生的必讀書單.  一個外國人, 卻出版了中國古琴的專書, 真是不容易啊.  林女士的恩師 - 王迪, 教導她 "古琴是開放內心, 聯繫自然的方式, 關乎內心的平靜, 關乎生命和自然的一切. 古琴的精髓在於"智 ",關乎理想中的高貴品質和優雅舉止".  這些話語, 讓我這個古琴的門外漢讀來都十分動容.    我們看古代繪畫, 畫中常有文人雅士在山間的流水旁, 古樹下彈琴的畫面; 文人出訪, 還常有小童手捧一張琴跟在身後.  古琴更是置於書房的必備之物, 供文人彈奏以舒發情懷.  伯牙與鐘子期因琴聲成為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  每個人小學時就讀到過.  古琴總和文人雅士連結在了一起, 它不只是樂器, 還有更多的中國文人的心意, 情感與理想隱藏在了它含蓄沉穩的音韻背後. 中國古代的文人智者, 從宇宙和大自然的現象中領悟了許多的大道理(像是: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真理, 關乎人們和宇宙之間的關係, 人們也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礎.  如今, 我們很少提到宇宙, 也不善待大自然,  人的本心與自然失去了和諧和平衡的關係, 我們也不再對萬事萬物心存敬畏.  我們放任心智淹沒在追求高科技與高經濟增長的洪流中,  耽溺於肉體物質的享樂與追求, 還自以為人定勝天,  可以做地球的主宰.  我们真的可以嗎? 當大自然展開反撲, 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似乎總是手忙腳亂無力招架.  看起來, 我們應該要開始重新如古人般學習謙遜與敬畏了.

 

當初見到這張古琴, 其實是被琴面首尾上碧玉材質的岳山, 承露與龍齦, 焦尾(古琴的各部結構名)給吸引, 加上琴面上的斷紋和帶有古意的描金人物圖案, 都讓我感覺這張琴似乎有一點年紀, 雖然琴弦顯然是後配,  整張琴還算符合我好古的標準.  所以在和賣家來來往往的幾番殺價 (俗氣!)後, 終於把它買了下來. 收到這張琴時, 真嚇了我一跳; 因為細心的賣家怕長達一米二幾的琴身斷折, 用了厚厚的寶麗龍和紙皮, 把件古琴包了個大大的密不通風水潑不進; 當物流送到時,  我還以為我收到了個小冰箱.  我沒有靜謐的書房可以展示這張美麗的琴, 只能到幫人裁衣服的小店訂作了一個長長的防塵布套, 把琴裝在布套裏, 孤伶伶的豎放在了牆角;  真的是很委屈了這張琴.

 

以現在的經濟狀況, 我不可能有那個閒情逸緻去拜師學琴, 頂多拿來撩撥幾下, 聽聽它古意盎然的雄渾低音.  網上讀到, 現在的中國富人也開始愛好風雅, 除了捨得燒那以克論價的越南印尼沉香, 也有很多人開始學彈這中國千年的古樂器.  想想看, 在裝潢優雅的書房中, 焚香操琴, 好一派斯文典雅的古風啊!  上網逛逛, 會發現百度上有古琴吧, 這是網上古琴同好的專項論壇, 也有專賣琴具和琴譜的專門網頁和教琴的學習中心.  看來, 連普羅大眾也有了慕古之風, 喜歡上了這門優雅且能溝通人心與大自然的文人技藝.  很高興這中國文化歷史上地位向來崇高的古琴, 再一次受到了中國人的重視.  那些流傳在世上的各式琴曲與琴譜, 還有制琴的工藝, 因著人们的學習與傳承, 再也不怕失傳了; 這真的值得欣慰.  改天我也來上上亞馬遜網去買那本(古琴), 放在我的紅木書架上, 沾一下那來自三千年前的風雅氣息也好!  p.s.: 這本書還附有一張CD, 可看可聽, 超值!

 古琴 (1)

這是古琴琴首處架弦的"岳山"- 琴面上最高的部份和"承露"- 鑽有七個弦眼用以穿弦的部份, 這兩部份在此琴是一體成形, 用碧玉琢制出來.  古琴的琴面帶有弧形, 底板則是平直.  面板一般是桐木或杉木材質, 底板則為梓木或楠木.  表面均上漆, 一般是黑色.

古琴 (2)

此琴琴面上有金戚描畫的人物畫, 看人物的造型像是明清的穿著.  那紅色的兩個圓圈,  是螺鈿的鑲片上了朱色, 整個琴面共有13處, 這是琴徽.

古琴 (3)

琴尾處架弦的"龍齦", 兩邊的弧形裝飾, 稱"冠角"或"焦尾".  這裏也是一體成形的碧玉制.

古琴 (4)

琴的背面.

古琴 (8)

這大概是這張琴的名字.  改天得把它查出來, 不知道它的名字, 真有點失禮. 這裏還可見有明顯的蛇腹般的斷紋.

古琴 (5)

琴首背面的琴軫, 琴弦穿入此處, 這些玉制的琴軫是用來調整琴弦的鬆緊.  弦上得緊, 琴聲就高亢, 反之則低沉.  琴軫上是長長的絲質軫穗.

古琴 (6)

琴背有兩處出音孔, 中間部位的較大, 稱"龍池", 龍池兩旁刻有篆書銘, 可恨書讀得少, 我又認不得了!

古琴 (7)

琴尾處架弦的"齦托", 以及較小的出音孔"鳳沼".  鳳沼前的兩只圓足稱"雁足", 是用來纏繞琴弦的, 這種是傳統的纏弦方式. 此琴所配的當然不是傳統的絲弦, 應該是1970年代以後研發出來的鋼弦包尼龍.  古琴構造的知識普及, 就到此告一段落.  希望我沒有引用錯誤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