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開始, 我不知道這件容器叫做"鍪", 我把它取名為"短頸圓腹有把三蹄足壺", 好長好累贅的名字. 直到有一天, 在一本銅器圖錄上看見一件外形和它一模一樣的青銅鎏金的鍪, 才知道它的正確名稱. 書上說這種外形的食器始於秦, 一直沿用到漢.
這鍪有著圓口, 短束頸, 和一個圓呼呼的肚子, 腹下是大象頭部造型的蹄形足, 肩上是一個圈形的把手. 壺的本體畫有漢代非常流行的雲氣紋, 這些雲氣紋的面積算大, 因此線條從頭到尾拖曳的長度, 可見得也不會太短. 如何能夠運筆流暢, 一氣呵成的畫成這完美弧度的雲紋, 下筆不能猶豫不決, 運筆不能中途停頓, 收筆不能軟弱無力, 否則就是無法彌補的敗筆, 再再考驗著畫工的能力.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個節目, 見到主持人訪問一位應該是中國某藝術學院的專業教授, 談到了關於複製戰漢漆器的種種. 被訪問的教授就提到, 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如何畫出漆器上各式流暢的線條, 例如這雲氣紋. 可以想見, 那需要多麼強健靈活的手腕來執筆, 還需要有高度純熟的技術與絕對的自信來下筆. 這部份是教授認為最難攻克的關卡, 畢竟難度超高. 如果沒有多年實踐經驗的累積, 是很難達到戰漢漆器畫工的水平. 我曾經自不量力的試過想畫出一個雲氣紋, 還是線條短的一種, 結果是, 連一條短短的弧線, 我都無法掌握.
這件漆器的腹內, 內壁上有一處朱漆剝落了一大塊; 露出來的顏色呈淺灰色, 用手摸摸, 感覺挺光滑, 但非木質. 這不禁讓我想到, 這可能是一件補有灰的麻胎器. 也就是在泥塑的胎骨上覆以苧麻布, 然後層層髹漆, 待漆乾, 脫去泥胎, 就得到一副輕盈的布胎, 當然還要補漆灰並加以磨礪光滑後, 再做外部的髹漆與裝飾等工序, 才能做成成品. 壺肩上的那個圈形把手, 在它與器身相接處有一個小小的裂縫; 我用強光的手電筒與放大鏡看進這個小裂縫, 卻看到一個有趣的景像. 我看到一小段(真的是好小的一段, 因為裂縫不大)像是麻繩似的東西, 它的表面可見一絲絲的纖維狀, 還帶著可以反光的透明漆層. 或許是因為此處是把手承重的地方, 所以用上了比較堅固的麻繩吧? 雖然那些毫髮無傷又顏色鮮豔的紋飾, 還是讓我的腦袋裝滿了問號, 很難相信這是漢代的產物; 不過看在它那高超的畫工上, 我還是覺得它值得被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