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 29公分(連蓋), 口徑:8.7公分, 腹徑: 56公分.  這只我口中的罐體量也不是很大,  這些高度介於20-30公分的器物都屬於小形器物,  它看起來像是縮小版的壘.  查了一下書, 發現一只名為"仲義父罐"(其實不是"罐", 那個字實在打不出來, 寫法是:左邊一個"缶", 右邊上面是"雨",  "雨"字下加三個橫排的"口"字, 我只好寫成"罐"啦!)的器物長得跟這只罐很像, 仲義父罐現藏上海博物館.  上海的那件與手上的這一件,   同樣是隆起的圓蓋, 小口, 斂頸, 豐肩高體; 雙肩上同樣飾有虬龍耳, 器身上也有類似的重環紋.   上海的罐, 小口但口沿外翻, 口沿下還有四個環耳, 它的圈足是假的, 其實為平底.  自己的這件, 小口但口沿呈直壁狀, 口沿下無環耳, 有真正的圈足.   仔細看一下這件的圓蓋, 上面錯有雲氣紋和一圈銘文, 頸部兩側另有二十來字的銘文, 也就只認得"子子孫孫永寶用"這幾個字.

 

金文的"子子孫孫", 其實只有兩個字, 在"子" "孫"這兩個字的右方/左下方加上兩橫, 就變成了複數啦!   "子" 這個字看起來就是簡略的人的形象, 也像是代表雌性的那個符號;  "孫" 就像是"子 "字旁邊牽上一個小小的人.    我想, 研究古人造字一定是一門挺有趣的學問, 尤其是象形字.  記得去雲南麗江的時後, 還買了一本小書, 是納西人用的象形字-  東巴文與漢字的對照字典.   東巴文的每個字, 就像是一幅小圖, 非常有趣. 雖然覺得古人挺矛盾, 既然想子子孫孫永寶用這些珍貴的青銅器; 為什麼又拿去陪葬了呢? 這叫子孫如何寶用?  我覺得其中一個合理解釋應該是, 子孫後人挺孝順, 秉持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所以不吝惜將這些寶物埋入地下, 讓先人到了另一個世界還可以繼續使用這些華麗的器物.  不過前提是, 家族要很有錢 才行, 因為又得另外鑄造一批器物, 以供活著的人使用啊!  但是也因為這些器物深埋地底, 千年來躲過了塵世間人為的, 自然的種種更迭變化和災難,  才得以保留到了現在.  或許, 這"子子孫孫永寶用"是留給我们看的吧?

這罐上肩部的重環紋, 也是第一次實際見到, 從書上看來, 這重環紋有的單重, 有的多重.  這件是單重, 看起來有一點像是鎖匙孔.  那兩隻圓滾的虬龍, 簡化了的身軀很像是兩截又胖又短的粉腸; 我也喜歡牠们頭頂上那兩只角, 挺像是倒置的蛋捲冰淇淋, 好可愛喲.  我餓了嗎?  怎麼說來說去全是吃的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