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硯台長: 22. 7 公分, 寬: 16 公分, 厚度: 1.8公分.   唐代時, 所謂的四大名硯, 指的是端石, 歙石, 紅絲石及澄泥所制之硯.  宋以後, 紅絲石因停產, 而以洮河石代之.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 應該就是端硯了.  端石最出名的一種, 是帶眼的石料, 這眼還分活的和死的(很奇特吧?), 只不過這帶眼的端石珍貴而少見, 所以我一件也沒碰到過.  手中這一件端硯, 硯身長大而扁, 像個周邊圓潤的卵形.  硯首刻有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署名: 劉峰.  硯堂下凹呈圓形.  硯台背面刻有: 風前千片雪, 窗外一株梅, 同樣署名劉峰.  這硯上的刻銘, 我覺得並不是很老, 一來是我認為刻字的方式和字體不帶老氣, 二來是刻字中多有簡體.  硯台石色呈暗紫色, 近乎褐色; 在相機的閃光燈下, 才會看到它那近似生鮮豬肝般的紫紅.  整木挖制的天地蓋硯匣, 匣的上蓋刻著" 文瀚閣, 道光庚戊年, 範正脉刻", 並鈐刻一個方印.  這些刻字下陷的地方, 有著小小的形同魚子紋般的刻痕; 而在匣蓋光素的部位, 也看到更大些的魚子般的紋路.  不明白這些魚子紋是因何而來?  是匠人使用管鑽形的木刻工具而留下的痕跡嗎?  在硯匣的下蓋底部, 則是四個極之低矮的條狀足.

硯台石質溫潤, 觸之如小兒肌膚般滑溜光潔, 握之生滋, 呵之成霧, 這似乎是所有佳石的石質特徵.  硯面上有幾處淺綠的斑點, 這讓我一度懷疑, 這會不會是本色為綠色的石材經染色後變為暗紫.  後來用放大鏡觀察了硯台邊緣石質稍有開裂處的小小隙縫, 發現石質仍是紫褐色, 這才稍稍放心.

從這張相片可以看到, 這字不像是手工刻的, 倒像是機器刻的,  而且字體多簡筆.  常在書上讀到, 古代的讀書人愛硯成癡, 常出重金只為換得一方小小的硯台, 這在現代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  現代人因為書寫習慣的改變, 早就和硯台, 墨條, 毛筆絕了緣; 現在連紙筆都少用, 因為都在鍵盤上打字和在螢屏上寫寫劃劃了!  文房四寶, 大概只有書畫的專家及愛好者會花錢購置.   想到我们的後代子孫將不再拿筆寫書法, 這些文房四寶也將走入歷史, 只出現在收藏架上, 我就更加珍惜這幾方石材佳美的硯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