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壺高: 39公分, 腹圍: 76公分, 口徑 : 12公分.  我想, 這是一對最有資格被稱做是高仿品的錯金銀壺, 因為它身上那極具時代特徵的紋樣實在太出名, 太家喻戶曉了!  網上也真的有這樣的仿品, 壺身很乾淨, 做成黑漆古, 不像有氧化層或腐蝕的痕跡; 金黃色的人物紋飾看起來也有模有樣. 

它圓口, 頸不甚長,  腹部圓鼓如球形, 圈足較低.  肩上飾有啣環鋪首, 圓形的壺蓋, 蓋上有三個立鈕.  這是很典型的圓肚壺.  在馬承源先生所著的"中國青銅器"這本書, 就列有商周到春秋戰國的62種不同的壺形.  可見, 這壺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家族.   春秋戰國時代, 青銅器的紋飾脫離殷商時期的各式的動物紋樣和西周素簡的風格, 變得活潑起來.  和玉器一樣, 這時的青銅器已漸漸遠離了宗教與政治, 變得比較人性化與親民.  此時流行大量的幾何紋, 紋飾重覆並講求對稱平衡; 不過看得多了以後, 會覺得幾何紋飾比較單調(雖然工匠已力求變化了 !), 畢竟就是些漩渦, 曲線與線段的各式組合.  但是人事活動紋樣可就不同了, 它貼近人们的生活, 內容有敘事性,  紋樣生動複雜, 像在看漫畫插圖.

 

紋飾的內容反映了當時貴族們的社會生活和英勇作戰的場面.  有採桑的儀式, 飲宴的場景, 狩獵和博鬥及攻戰的畫面.  眾多的人物, 形態寫實; 採桑的婦女, 擊罄的樂手,  跪地彎弓的獵人, 舉劍刺擊的戰士及奮力划槳進行水戰的士兵, 每個人都有著鮮活的肢體動作 ,  活生生的像要躍出器表.  而工匠抓住了那躍動的瞬間, 將之凝結定格, 並化成了華麗的金銀絲鑲嵌, 永遠的留在了青銅壺上.   這青銅壺猶如時間的膠囊, 保存了窮其我们短暫的一生都無緣親見的古代生活面貌. 這種敘事的描繪, 應該也對後世的繪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吧 ?

 

我想, 文物的迷人之處, 一部份原因也在於此.  文物承載的不僅只是它珍貴的材質或工匠的巧思, 還有悠遠的歷史與令人心儀的文化風采.  它告訴了我們, 當時的人們崇尚怎樣的精神生活, 又擁有怎樣的物質生活.  宗教上的, 政治上的, 世俗生活上的方方面面, 文物都給了我们不同的線索.   現代的我们利用攝影造像保存下我们曾經擁有的時光(雖然愛因斯坦說, 時間並不存在; 沒有過去, 現在與未來, 所有的一切都在同一個點上發生.  而以我魯鈍的資質, 我一直搞不懂, 這是什麼意思), 而古人選用了青銅這個千古不朽的材質, 記錄下了他们曾經存在的證據.  兩者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林再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